标签:
育儿/亲子生活记录人文/历史感悟随笔亲情友情生活健康家庭 |
“月子”及一名父亲的焦虑
保印兄寄来新作《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讲述他女儿天天“月子”里的点点滴滴。他还告诉我,这只是“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写作计划的第一部分。翻阅之下,不由感慨系之。难得他有这份特别的父爱,更兼有关注当下现实的情怀。从社会学角度,他这部大作肯定能够成为观察中国儿童成长的一个很好的个案。
虽说这本书花了不少篇幅谈论如何照顾妻儿,可以当作很好的育婴手册来读。但我以为,本书更为重要的部分,就在于反映了当代社会生育问题的一些新状况。比如,对于一个新城里人,如何在社会和生活压力之下完成“人的天然责任”,不能不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从保印兄在书中描述的一边奔波于日常工作,一边忙碌于家庭生活等场景,不难体会到。
我之所以关注这一问题,也是由于感同身受。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生儿育女无外乎人类的基本功能,是几乎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言下之意,怀孕生小孩,何难之有?但近两年,我亲眼看到的听到的,女性早孕期间(即前3个月)意外流产竟不在少数。有的人甚至是迟迟不能怀孕。在某家新闻单位,一年之间居然有四五位怀孕员工先后难免流产。而在一家医院,我就看到许多妇女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住院保胎。当然,这些数据并不科学,只不过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当一天深夜朋友登门拜访,看着他由于妻子两次难免流产表现出彷徨无助的神情时,我深深觉得,这些现象即使不那么普遍,也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没有充分证据以及确切结论,朋友之间谈起这一现象,大多流露出纳闷与不解。归结起来,难免流产的个例大多表现为早孕阶段雌二醇、孕酮等重要指标“不合格”,还有的就是宫外孕。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连权威的产科医生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抵在于孕妇年龄偏高、体质弱以及饮食等原因。而这几点,其实还是和现代人的工作生活状况相关。
简而言之,许多女性由于工作关系,一再推迟怀孕(当然,也有主动推迟的情况)。而到了想怀孕的时候,又由于工作压力难以纾解,就可能出现上述情况。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卵泡质量(或男性精子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饮食原因,并不是因为吃不好,而是指饮食结构不合理。还有就是与当下的饮食环境有关。在这方面,只要看看现在超市拿“有机菜”、“非转基因”、“本鸡蛋”等“回归自然”的因素作为宣传噱头,就知道我们的饮食存在什么缺陷了。工作压力、生理状况以及生活品质等因素,大概也是年纪不大的育龄女性出现难免流产现象的缘由。
我知道,有些老家在农村的人,他们的亲戚也许难以理解这些问题。这也不能说农村发生这种情形的概率会小一些。但在城市当中(特别是“大城市”、“发达城市”),基本可以肯定问题会显得严重一些。说到底,即便仅从生理角度来看,现在生孩子也非人们想象中的“想生就生”,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无论男性女性,长期处于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普遍焦虑之中的话,显然不但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质量,还将对社会的生育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这些具体问题,保印兄的书中似乎并未提及。但他也表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这会影响母乳质量)深深的担忧。他在书中提到,假如连母亲的乳汁(遑论奶粉)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的话,恐怕我们要仰天长叹:偌大的国家,偌大的国土,竟然找不到一片安全的面包!殊不知,在假水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连喝水(婴儿要喝点温开水)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保印兄的“札记”更像是在记录当下作为一名父亲的焦虑。
同样的,也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对难免流产现象)的关注,我对保印兄能够倾注这么多的精力来探讨婴儿哺育和成长问题怀着深深的敬意。我认为这在现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需要有更多人的广泛参与。我特别期望有关方面的专家在这些问题上,能够予以关注和调查,并给出客观的分析和结论。说到底,当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到可能影响下一代人的生育和成长的时候,即便只是一个兆头,也应该提前进行反思。毕竟,那样的社会发展肯定不是我们所欲追求的结果。
也因如此,我很愿意为这一本“父亲的札记”补充几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