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八年前的旧作:传销之害

(2007-06-28 01:47:51)
曹保印按:
    这是一篇早年的旧作,推算它的写作时间,至少,也在八年以前了。当时,我还在一所学校工作。这篇旧作,写的是关于传销害人的话题,尤其是同学之间的互相欺骗。现在,再回头看这篇旧作,文字上还显得不是很成熟,但是,它所涉及的现象,却因为今天传销的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现实,而依然有一定的价值。所以,我将它重新发表在这里,希望以此能够警醒一些读者,不要轻易误入传销之网。否则,害人害己。
 
传销之害
 
 曹保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是尤其令人难忘的,因为那里有许许多多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从青春期的秘密,到内心深处小小的隐私,再到人生最初的理想,几乎无所不谈。也许正因如此,当人们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时,即使正身处最红尘的天地,也往往会在满是风雨的眸子深处,闪一道纯情的电光。是的,那是来自青春友谊的美丽色彩。正是有了它,才使我们即便在步入夕阳西下的老年时,也会因了这色彩,而使自己感觉到人生的无限美好。多好啊,这如饮不竭的甘泉一般甜蜜蜜的青春,这似浴不尽的阳光一样温暖暖的友谊!基于对青春友谊的无限热爱,我常常把这种神秘的感觉告诉我的学生们,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一样,珍重中学时光,珍重青春友谊。可是,最近发生的一连串情节相似的故事,却使我倍感心痛。
    先是去年春节期间,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到家里拜年,谈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她说自己几年来虽尝试过几种工作,但都不太如意。这使她一心想出去闯一闯,看能不能凭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开辟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几天前,她的一位从前十分要好的同班同学给她打来电话,说自己正在海南某公司工作,月工资超千元,希望她能马上过去,并强调说公司目前急缺像她这样的好手。由于拿不定主意,她就趁拜年的机会到我家来,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尽己所能地告诉了她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让她马上跟那位同学联系。通过电话的免提功能,我听到她的那位同学虽热情有加,却又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不触实质。故此,我提醒她最好不要去,以免受骗。可两天之后,她还是去了。不久前,我再次见到了她。她哭着告诉我,那位同学只是想骗她在海南搞传销,所谓的公司纯粹是子虚乌有。  
    接下来的一件事,非但使我感到心痛,简直近于愤怒。那是在今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我最得意的一名学生突然向我告别,说自己要参加工作了,地点是H省B市。虽然对他的提前离校感到十分突兀,但因近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难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我还是非常高兴地同意了,并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提醒他一定要跟单位签正式用工合同,有可能的话还要在签之前到公证处或律师事务所咨询一下合同的有关内容,同时祝他一路顺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师生离别之情的生活化。四个月后,我也就对他的事有些淡忘了。可一个星期前,他却意外地出现在我面前。原来,他已从B市辞职回来,而那个所谓的工作,其实只是个搞传销的骗局,而设局的正是自己的同学兼好朋友。他还告诉我,在B市的各年级和各专业的同学还有二十多人,也都是被自己的同学骗去的,几乎每个人都被损失了三千多元钱。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老师,我虽深为自己的学生上当受骗,损失金钱感到难过,更为那些设骗局引同学上钩的学生感到愤怒与惭愧,毕竟他们中的某些人曾在学校里聆听过自己的教诲,不管怎么说自己也难以摆脱"师之惰"的干系,但更多也更令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却是,为什么作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教育他们珍重友谊、品质、道德与人生,且常常将做人必须遵守的"诚实守信"等基本准则挂在嘴上,而他们却依然会轻易地步入雷区?难道对金钱的强烈渴望,真的可以使他们在年纪轻轻时,就将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人格、人品及同学之间最为美好的青春友谊视为玻璃花瓶,脆弱得不堪轻轻一击吗?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行文至此,烟火炙指,虽浑然不觉其痛,眼中却涌出了一行浊泪,既模糊了我的双眼,更苦涩着我的心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