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按:
5月27日,我陪同来京参加“呼唤教育家精神理论研讨会”的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先生一起,还有何满,到北京西山龙泉寺,拜会方丈学诚法师。法师同时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福建南少林寺等几座寺院的方丈。我对佛学虽然了解不多,但是,却非常喜欢那种氛围,对佛学所讲的一些道理,也很认可。因此,相借陪同信老师的机会,一起聆听法师的教诲。
在见到学诚法师后,照例是几句寒喧。等信老师与法师交谈时,考虑到他们可能会谈一些涉及内心的东西,所以,我与何满先退出了佛堂,预备等他们谈完后,我们再进去与法师交流。然而,等我们进去时,他们已经谈完,而信老师又要赶回北大做报告。这样,便没有能够与法师直接交流。虽然颇为遗憾,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念想。所以,回家之后,我便开始看法师赠送的光盘。
今天下午,何满传来了法师的博客,说我们拜会法师的照片,发表在了那里。很自然地,我去看了,而且非常幸运地看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对法师之于传统文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的确,要想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流传下去,惟一的办法,可能就是要回到生活。否则,仅仅是纸面上的东西,很难让民众接受。毕竟,对民众来说,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真的。
在这里,我选发法师博客上的部分文字,以及那次拜会的照片。等有机会了,我会再去龙泉寺。因为照片无法复制发表在这里,只好请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法师的博客里去看了。
附:法师博客的部分文字:http://blog.sina.com.cn/u/489e98b9010009l6
17:20,师父回到德尘居,信孚教育集团的董事长信力建一行来访,师父同他就教育、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发扬光大方面,做了很多交流。
师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成好人。教育要涵养道德,净化人心,而佛教在这方面有一整套训练的方法。”
“西方文化为何这么普及?因为他们很注重节日文化。好比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等;佛教也很注重佛菩萨圣诞,我们到佛菩萨圣诞都要庆祝;儒家有很好的节日,如清明节、七七鹊桥会、九九重阳节、春节等等。”
“为何我们传统文化搞不起来?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的节日。庙里为什么可以维系?因为这个文化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庙里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地方。”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脱离了节日就不行。好比现在,大家连春节都觉得过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更别说端午节、重阳节、七七节等等。实际上年轻人喜欢过西方人的节日,也就这十年时间。”
“我们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实际上,过节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平时大家上班都是为了挣钱,很多时候是不得已,不是真正人过的生活。”
“在过去农业社会,劳动力是第一因素,你必须跟大家一起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工业社会,机器、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家都要操作机器设备,人与人开始疏远;到了现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有了电脑,有了虚拟空间,人都成了虚拟的人,大家每天对着电脑就可以,每天不用出门,从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则越来越淡薄,这是时代的大问题。”
“怎么办?除非你让他去过节,让他的生命生活化,这样人生才能恢复生机。所以必须从大根大本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然这个社会发展下去不得了,文化没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了。”
“所以宗教不纯粹是宗教,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我们寺庙是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保持的最完整的地方,以后就是民族的灵魂。”
是啊,想起宋明理学家程颐程灏二兄弟的一段公案:他们曾带弟子到寺院游玩,看到僧众的威仪,不仅慨然:“三代礼乐,尽在于斯。”——儒家最好的礼乐文化,都保留在寺院里。我想师父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办法会、办活动,也应该超越宗教的角度,从更为宽广的层面,从整个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层面,来看待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意义和价值。
客人又问:“您对传统文化启蒙的看法是怎样?”
师父:“这一切,不是仅仅靠书本,重点是人的心——薪火相传。思想教育不能太机械,否则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不切实际,一点做不好。”
听了师父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客人对师父的功德很敬服,说:“我见到您,就想加入佛门。”并表示,今后可能会组织老师和同学到龙泉寺来参访,体验寺院生活,熏陶传统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