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养犬的十五个问题(下)
第九,养狗者权利与义务对等问题。
正如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鲍遂献指出的,养犬是公民的权利,不养犬也是公民的权利。所以在对待养犬的问题上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照顾彼此的关切。对养犬人来讲,要充分考虑到不养犬人的利益,要依法科学、文明养犬。对不养犬的人来讲,也要理解、宽容养犬人的情况。曾经,在一些小区里,出现过反对养狗者下毒毒死宠物狗,结果引发社区矛盾的现象。对此,双方都需要反思。那么,养狗者最应该反思什么?不养狗者最应该反思什么?
第十,文明执法问题。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鲍遂献指出,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防止因为执法不当引发市民特别是养犬人的不满。作为公安机关来讲,我们会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自己的职权。严格执法是对的,那么,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也有一个人性化执法的问题。比如,现在普通的执法行动中,都比较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不宜在休息日进行,不宜采取堵被窝的形式,不能当着老人和孩子的面抓捕犯罪嫌疑人,那么,我们在治理狗的问题上,能不能也考虑当事人的心理承受力,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措施,避免一些负面效应呢?这样做,也有利于得到民众的积极配合。
第十一,民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问题。
针对网上传播的打狗等说法,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曾发言表示,目前,部分群众在互联网上针对养犬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发表了一些失实言论,将专项执法视为“打狗”行动,将入户宣传动员视为入户查抄犬只,将依法没收犬只视为“虐待杀狗”行为等。
这自然可以澄清一些问题,但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传言?很显然,那就是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或者说,至少是以前做得还不足够公开、透明,民众从权威渠道得到的信息比较少。今后,在信息方面,有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渠道,实现民众与政府的沟通呢?
第十二,入户宣传问题。
其实,对入户宣传本身,民众也是有看法的。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相信,家是一个“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的地方。意思就是说,家是绝对私人化的领地,公权及其执行机构不可以随便闯入,除非你有合法的搜查程序。可是,我们现在的做法,却不是这样的,居民委员会和派出所的同志,就可以随意敲开居民家的门,执行自己的公务——入户宣传也是一种公务。对此,有关专家有何看法?
第十三,举报非法养狗问题。
举报这种形式,是执法部门习惯采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我们在社区张贴的通知中,不但鼓励居民举报,而且列出了举报电话。对此,不少人也是有看法的。他们认为,举报也是一种告密行为,而这种行为不应该提倡;否则,就会冲击并且损害我们的道德伦理。同时,这种行为也同样会引发邻里间的矛盾。媒体曾经刊出过一位举报者领奖(一张100元的手机充值卡)的照片,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谁。我们可以想像,被举报者与举报者之间,会出现什么的矛盾。虽然发动群众固然能够收到一定作用,但是,它的后果,也不能不考虑。因此,这种执法形式,有没有必要考虑修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第十四,犬种及数量问题。
有市民提出,被禁养的犬种,哪些是温驯犬,哪些是凶猛犬,不能“一刀切”,不能“只看个头不看性格”,有些大型犬性格温驯,并不会伤人。现在的规定是限制35厘米,这个规定有什么依据?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政府部门能不能有一个相对比较详细的禁养名单?再就是一户多犬,这样的限制自然是出于管理方便、控制总量的目的,但是,如果养狗者全部给这些狗办证,可不可以呢?事实上,现在有不少人是一户多犬的。
第十五,随意抛弃宠物狗问题。
自治理狗患以来,开始出了一些人随意抛弃宠物狗的问题。对这类既不对宠物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的行为,我们该怎么看?是否应该需要出台相关措施,惩治这类行为,如果惩治该如何惩治才比较适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