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千万别教坏孩子》
 
这本印刷精良的《千万别教坏孩子》,朱红色的封面,16开本,简约典雅,庄重朴实。笔者尚未阅读,它竟然失踪了。后来才知道,9岁的儿子偷了去,津津有味地读了两天。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时下,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但应试教育体制依然禁锢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新京报》的资深编辑、评论员,该书的作者曹宝印长期关注中国教育问题,专注于青少年教育。他在本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教育案例的评说,向广大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指南”。
该书分为五个专辑:守住人性底线、倡导法制精神、提升品质高度、培养公民意识、建设现代观念。书中的86个案例分析,使我们领悟到,要想使孩子健康完美地成长,作为教育者,必须端正教育观念,积极改变自己,为孩子提供表率的力量。对孩子的教育,绝非仅仅限于书本的知识。生活中很多细节中,往往蕴涵着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良机。
 
书中的很多案例都具有典型的现实针对性。譬如,孩子残忍杀害小猫,对血腥场面津津乐道,而成人在经历血腥斗狗时,却并不回避孩子。当残忍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只要时机成熟,早晚会有一天,会开放出恶之花。因此,我们对孩子虐待小生灵、欺负弱势者的现象,不能视而不见,充而不闻。再如,老师们历来都习惯于孩子们对春天的赞美,当孩子在作文中写到春天病菌滋生、感冒流行时,老师却训斥孩子“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作者抨击了现行应试教育的弊病,学生在作文中说了真话,阅卷老师未必喜欢,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但是,强迫孩子说假话,分裂自己的人格,难道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吗?
 
在一些篇章中,作者还与他人的观点进行了争论。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而作者却提出,教育可以没有惩罚,即便有,也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提醒和启发,惩罚教育必须小心翼翼。例如,有人提出学生做老板,是拔苗助长,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而作者却认为,学生老板的出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且为我们惯常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的见仁见智的观点,确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尽管我喜欢这本书,但依然认为它并非尽善尽美。书中的有些篇章尽管不乏道理,但显得空洞无物,更像是唱高调。试想,按照作者的理论高度和站位,他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呢?两年前,一本《穷爸爸富爸爸》简直要逼死做父亲的男人,而《千万别教坏孩子》,也许能逼疯家长和老师。
 
(《千万别教坏孩子》,曹保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8月1日第一版,定价2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