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儿》——一部着眼未来中国社会的小说
                          
                               
郑汉根
 
  
《草根儿》是一部主要反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的小说。小说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是它的意义,比书市中无数语言华丽的书要重要得多。
曹保印先生来自农村,也曾多年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他对农村、对农村儿童有抹不去的深厚感情。他又以新闻编辑的角色,屡屡看到报道农民工艰苦生活的文字。所以,作者写起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情节,真实而触动人心。
   
曹保印说,他写这部书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中国儿童读到它。笔者也
以为,读一读这本小说,对所有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大有裨益。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对儿童的这种裨益也一定有益国家的未来发展。
  
应该读到这书的,首先就是城市里的广大儿童。城市的孩子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除了美丽的童话故事的装点,也能了解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有象小说中小主人公蚂蚱这样的一群同龄人,他们的生活形态与自己判若天壤。对城市长大的小朋友们而言,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丝毫不美丽甚至常常让人痛心,可是这是真实的生活,发生在自己身边。
  
这部朴实的小说,却有着长远的立意,有着着眼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考虑。生活形态截然不同的两种儿童,长大后都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建设力量。他们是否从小就开始相互了解,他们是否会相互带着偏见甚或是恨意长大?通过阅读这样的小说,城市里的儿童可以了解到来自农村的同龄人的生活。他们的沟通就开始了。这样的了解和沟通,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人格,必然有对周围世界的关怀。对城市儿童来说,从小养成对周围世界的客观认识,从小培养一点社会关注的心,对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草根儿》也可以作为城市儿童的一本生动的品德教科书。
  
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说,对来自农村的儿童而言,无论他们已经跟打工的父母来到了城市,或是留在老家,读了这本小说,会激发他们对艰苦打拼的父母的关心。
作者对孩子们的这些期望,他的良苦用心,也体现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曹保印在《新京报》的编辑工作十分繁重,总需要熬更守夜。但他依然挤出业余时间,一章一节日积月累写成这本《草根儿》。最近一两年,他把业余时间花在了这本书上。这样的行动,已经足够让人感佩。
  
他的良苦用心,也体现在随后对小说的推广上。这是一部注定不会畅销的书。如果没有更多的支持力量,小说还将如同城市里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一样被许多人冷落。曹保印除了自费买下不少这部小说赠送城市的小读者之外,他做了很多别的努力,比如四处寻求捐助,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儿童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儿童可以读到这部书。
  
作者说,未来还会写出一系列的反映弱势儿童群体的小说,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相信这些书,会让人更全面地看到中国弱势儿童的生态,也一定会让城里的同龄儿童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草根儿》这部书,城市里的成年人也不妨读一读。城市的霓虹灯下,随时可以看到满面尘灰的农民工,可是在衣着鲜丽的城市人眼里,他们几乎形同不存在。借助这本小说,城市人也可以由此获得对农民工生态的更多感性的认识:农民工虽然默默无闻,是容易被城市遗忘的一群,但他们有血有肉,拥有同样真挚的亲情爱情和喜怒哀乐。
  
我们一直是缺乏《草根儿》这样的小说,缺乏对中国比例最大的人群相关的生活进行表现的文学。许多城市人对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冷漠,以及最近在城市里出现的农民工遭受歧视的诸多问题,也反映着这种文学载体上的缺失。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编辑,曾任新华社驻德记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