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花似海,人如潮 颐和园花似海,人如潮]()
临江仙
西堤赏春花
作者:月光
信步西堤寻画境,
织烟细柳迷蒙。
亭桥花影两相融。
远山摇碧水,
鸳鸟戏桃红。
不负春光心欲醉,
琢诗搜句林中。
芳菲满树忆相逢,
翩然吟浅笑,
舞袖展娇容。
早春的颐和园,山桃花如风姿绰约的女子,笑颜尽展,灿若云霞,与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西堤六桥,景明楼,还有川流不息的人群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游春图。
因为是周末,我特意一大早就从颐和园北宫门进入,经万寿山后山往西走,前往西堤,山路上、河岸边到处可见山花烂漫,野趣十足。起初游人不算多,但是过了玉带桥之后,通往镜桥、练桥,柳桥的路上,花树边,桥亭上到处都是人,还好大家都被随处可见的美景吸引,边走边拍,倒也不在乎这络绎不绝的人流带来的拥挤了。
山上的桃花盛开
粉色的白色的花儿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明艳。
界湖桥,位于昆明湖、西湖与后湖的分界处,故名界湖,它是西堤六桥中最北边的一座桥。清漪园时期界湖桥称柳桥,而西堤最南端的柳桥当时却称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桥名称互换。
过了颐和园的界湖桥往前走,就是优美的豳风桥,站在桥上可以远眺万寿山、佛香阁,下桥后看到岸边有不少人聚拢在湖边,原来他们是在看戏水的鸳鸯,西边还能看到耕织图景区。

豳风桥,清漪园时期称作桑苧桥,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将其改名为豳风桥,一是为了避已故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二是忌讳其谐音如“丧主”。无论桥的新名还是旧名都与农业有关,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豳风桥
剪影如画
鸳鸯戏水
飞起来的鸳鸯
飞上枝头的鸳鸯
柳绿花浓
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又是清代帝后乘画舫从清漪园去玉泉山的必经水路,为了满足行船的要求,才设计这亮丽独特的桥身。玉带桥整座桥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高高拱起的桥面形似玉带,故而得名,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
玉带桥风姿绰约
透过花影看万寿山
带着皇帝和爱妃出游
等待拍鸟
这是皇家的园林
镜桥名称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的意境得名。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不过,如今看到的镜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残留柱基而重新建造的。
颐和春色浩无涯, 烟柳弄晴处处花。
人流如织,登高俯瞰
水光潋滟晴方好
远眺颐和园春光
烂漫春花,玲珑画亭
游人争相拍摄颐和园西堤如画风景。
花中画
练桥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单孔石拱桥上建有一座亭,桥亭为四面攒尖顶,是专供观景和憩息之用。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是形容桥架在澄清如练的昆明湖水面上。
翩然起舞
柳桥
十七孔桥
柳桥是西堤柳桥中最南边的一座桥,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名称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此桥又掩映在柳浪之中故名。
花影迷朦,人在画中游。

山桃花白的如雪,粉的似霞, 络绎不绝的游人不负春光,欢笑着游走在西堤。
碧波影里觅芳踪,烂漫香中赏玉容。
春染西堤心欲醉,六桥烟柳忆相逢。
--月光
颐和园西堤在春花装点之下显得更加明媚、美丽,游人如织,纷纷来这里赏花观景,不亦悦乎。

绣漪桥在颐和园南门附近,是昆明湖和长河的分界点。这个桥很高大,是因为当年皇上坐船来颐和园需经过此桥。当时可以从中南海、北海经什刹海、高粱桥、白石桥,过现在的紫竹院公园一直向西,路过万寿寺,再向西有个麦钟桥,麦钟桥是个石拱桥,现在已经没有了,然后到长春桥入长河向北前行来到颐和园。从高粱桥到颐和园绣漪桥的水道现在通称为长河。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