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诗为邻

标签:
国家图书馆与新诗为邻臧棣北京大学教授诗歌欣赏 |
分类: 如水心情 |
周日上午9:30我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一层学津堂听了《与新诗为邻》——如何欣赏现代诗的讲座,主讲嘉宾:臧棣,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出版诗集有《燕园纪事》《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宇宙是扁的》《空城计》《未名湖》《慧根丛书》《小挽歌丛书》《红叶的速度》《骑手和豆浆》《必要的天使》《就地神游》等。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臧棣的诗歌,还真不好读懂。难怪他讲座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关心诗到底要不要看得懂。人们常常在议论看不懂诗的问题。他说不懂,这在生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人们看夕阳、看星空会产生美的感受,而不是基于看得懂,而是一种体验感知。比如听音乐也是,我们内心往往是会被音乐的旋律和表现形式打动,但不一定懂音乐,我们可能与创作的人离得很远,可能是地域的远,也可能是时空上的久远,但我们与作者却有心灵的感应和共鸣。所以欣赏诗歌不一定要看得懂,这也是一个阅读的原则。根据自己的文字理解力去理解感悟。某个著名的专家说“诗不是为了看懂而是用来感受的。”原话不一定是这样,我大概这样记录下来,他还举例说毕加索的画看不懂,有观众来问毕加索,为什么画的画都看不懂。毕加索问那人,你听鸟的鸣叫声好听吗?那人回答好听。毕加索又问:你懂鸟语吗?那人说不懂。可见现代诗不一定要读懂,只要能感受到诗本身的美,或者能有所共鸣,就达到目的了,不必再去纠缠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每句话都是什么意思。
他还说,欣赏现代诗,不要对意义过于执念。中国人说:诗贵含蓄。法国人说:诗是一个谜。之后他又讲了在阅读现代诗注意的问题,他强调不要一味的追寻诗歌意义,把欣赏诗当作看风景一样,总会有美的感受。他说,新诗作品的结构是戏剧性的生存场景。讲了诗言志。说现代诗是表达生命中的一种欲求、潜能,是体验书写的快感。还讲了现代诗的表达方式是散文性质的。他给我们分析了两首现代诗,一首是顾城的墓床,一首是夏宇的腹语术。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听得有些意犹未尽,多多少少对欣赏现代诗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座无虚席
民众学习热情很高,不少人在本上做记录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听众
国图数字图书馆
可以坐下来读书
国图阅览室吗?
国图需要存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