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有关孩子学琴是否做虎妈的辩论节目。正方是央央妈妈和一个年轻的舞蹈家,央央妈妈以培养8岁女儿学古筝为例说明孩子从小需要家长严苛的督促,才能使其成才。反方也是一个妈妈和老外曹操,他们则主张让孩子自己尝试,根据自己意愿择爱好,不用家长去逼迫给孩子压力去学双方为是否当虎门妈产生激烈争论。
现场还有两位专家:其一是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就自身经历谈了小时候父亲是他的师傅,对他特别严格,如果动作不对就会挨打,但父亲也有温情的一面会给他听名家演奏的唱片,他听后特别喜欢,甚至听得泪流满面,父亲就说你努力练习以后会演奏成这样。不过盛老师也主张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他还举了一个反例,就是有个小孩实际水平只有五级,为了上名校加分,妈妈逼迫她练习拔高,最后孩子疯了。另一位专家是儿童教育家,对多元智能理论很有研究。他主张要顺应孩子的发展,根据他在哪方面有特长再去培养,他举了两个童星的例子,一个是小鬼当家的主演,曾经得到800万美元的片酬,但他后来长大了很一般。他家还曾露宿街头。另一童星是秀兰邓波,演了一百多部电影,后来息影成为一名外交家。他想说明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才可以让其成才。
听了这场辩论,看了央央精彩的古筝表演,为她能每天坚持练习,甚至练习8小时而感动,一个八岁孩子能做到这样真不容易,当然这一切都是她妈妈苦心教育的结果,可爱的央央也能理解妈妈,虽然在练习时她也会生气,抱怨妈妈发脾气和严厉的管教,但事后她们母女会相互谅解,和好如初。功夫不负有心人,央央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我觉得其实当虎妈挺不容易的,首先她得有火眼金睛,发现孩子的才能,其次,她自己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能狠下心,严苛的督促孩子。像郎朗的父亲就是一个虎爸吧,他为了孩子辞去公职,陪郎朗从老家到北京后来又去美国学琴,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举世瞩目的新星。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演奏家,明星的,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成为虎妈或者虎爸。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如果没有特长,没有孩子和家长同时的坚持和付出,没有合适的机遇,成名成家的梦不会那么圆满。我觉得大多数的家长和孩子还是普通人,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乐器去学习,我也不例外,文文四岁半开始学电子琴,在最初也曾经多次想放弃,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曾经为心疼他劝我不要坚持,后来我和先生同他认真地谈了一次,他说他不想当音乐家,不学了。先生说,我们只是希望弹琴能让你的生活更有意思,没有想让你当音乐家,现在你可能体会不到,长大后你一定会感受到弹琴的好处。快乐或者不开心的时候,你都可以通过弹琴去抒发或者排解苦闷。儿子当时大约五六岁,他含着泪听着。先生说你现在不用着急决定什么,好好想想,然后明天告诉我们你的决定。我们会尊重你的选择!后来文文还是选择了继续学琴。小学四年级,老师让他学双排键电子琴,面对价格不菲的琴,我们再次让他抉择,问他能否坚持学下去?他说他可以坚持。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文文参加一个全国比赛获得了少年组金奖,那是他第一次得大奖,我们很是欣慰。虽然我们没有刻意要求他一定去比赛去拿冠军。文文上初一了,老师让他再学钢琴,这时是我们犹豫了,但他说想学,能坚持。于是我们又买了钢琴。12年来的学琴,虽然他弹的可能并不如同龄的孩子那么出色,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文文对音乐的热爱,他陶醉于其中,弹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的练习已经成为了生活习惯,也成为了美好的享受。我并不是虎妈,儿子也不一定成为演奏家,但音乐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带给他那么多美妙生动的体验,并将陪伴他的成长,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情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