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友情深
作者:朱宣华
二OO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一团二营(现为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国营八五三农场二分场)部分北大荒的(北京)荒友在北京学院路大鲨鱼火锅城聚会。他们来自北京市各区县的知青、天津市各区县的知青、安徽省、广东省深圳市老荒友、老铁道兵的后代、山东老知青等(椐我所知,由于各种不同情况所致,没有与会的还有不少)。与会人数约四百多人,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吴穆兰(来自二分场)老师,她五八年随夫来北大荒,是二分场小学教师,刘泽民(镇江车管学校军官)的遗孀。有古稀之年的老人,叶世民(来自深圳市)夫妇,他五八年从广州南海舰队来北大荒,是二分场宣教干事。有年过半半百的中年人。有雏气十足、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童。这次与会荒友绝大多数处在知天命的年龄段上。

上午十点左右,荒友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大鲨鱼火锅城的大门口,在荒友聚会组委服务组处登记签到,领取荒友聚会出入证。我与老伴是在十点一刻到达目的地,一进门,就看见女士们身着艳丽服装,浓妆淡抹;男士们衣冠楚楚,意气风发。荒友们互相之间频频握手,问候致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愉快地交谈着,非常热闹,呈现出一片节日的气氛。交谈离别后二十多年彼此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许多荒友已是满头苍苍白发,脸上增加许多皱纹,失去当年英姿飒爽、活泼好动的性格。他(她)们已是孙子们的爷爷奶奶、老爷佬姥。我走到天津荒友中间,与赵兰惠夫妇交谈,此时此刻,从人群中窜出一位知天命之年女士,我立刻反应出:她是原二分场五队天津知青(五队科研班)谢桂英。我们俩分别近三十年,没有见过面,她一见到我们,情绪非常激动,突然走上前来用外国人的礼节,许久地、紧紧地拥抱着我,热泪盈眶。古稀之年的我思想是属于开放型的,但对这非传统的洋礼节,还是感到有点不自然。
在短短的时间里,荒友越来越多,把大鲨鱼火锅城大门口的小空地,挤得满满的,水泄不通,后来的荒友只能侧身擦肩而过,才能挤到登记处登记,这时,组委会服务组的工作人员,请大家进入二楼聚会厅就座。在他们指导下,荒友们三五成群地、陆陆续续地进入二楼聚会厅。座位是按照原来二分场连队顺序排列,各人都按照连队顺序,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座。我与老伴被安排在来宾席就座。接着,组委主持人姜雨村(原北京知青、二营付教导员)讲话。天津荒友代表吴宝平(原二分场四队天津知青)讲话。来宾代表:董世明(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知青、二营中学教员、四营教导员、红兴隆管理局局长)、朱波(原武装连付连长、在珍宝岛自卫反几击战前线立三等功)、叶世民(原一九五八年南海舰队转业军官、二营宣教干事)、姚友矩(老铁道兵姚保元的儿子)依次发言。
来宾代表讲话后,进行了文艺演出。演出总策划、手风琴伴奏由荒友赵湘杰(原二分场小学教师)担任。这台文艺演出,荒友们仅用了短短两小时时间排练而成。他(她)们腰扎有皮带,身着军服,臂带红袖章,头顶长征时的五角星军帽,飒爽英姿,很像当年的红军战士,高唱北大荒战歌(兵团战士胸有骄阳)、长征组歌。男领唱(原二分场五队北京知青---张宝晨)、女领唱歌声嘹亮,饱含激情,合唱队员们个个意气风发,歌声铿锵有力,非常整齐,每个音符、音节唱得非常准确。为了把演出搞得有声有色,他们特意租借了服装及道具等,并邀请了女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女领唱。这场演出把荒友会会场的气氛推向新高潮。
合唱队合影


演出结束后,进行合影留念活动,按照连队由一至六队、工程队、畜牧队、中学、小学、水稻庄科研班、场部等单位顺序进行,另外,还有知青原来学校同班同学拍照留念,如十九中、翠微中学等等。我参加了场部、水稻庄科研班荒友合影留念活动。在整个聚会过程中,我用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六十多张有意义相片,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一刻,存入我的电脑中,作为历史事件见证。
在与水稻庄科研班荒友合影留念活动后,谢桂英女士与我交谈中,她主动向我介绍了别后三十年的经历,她回天津后在合资企业——可口可乐厂工作,下岗那年她四十六岁了,开始学习开汽车,当时教练看她学习很认真,很费劲,就对她说:“你不要费这么大劲,干脆花钱买张驾照算了。”她想:不会开汽车,花钱买张驾照有什么用。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正掌握驾驶技术,免得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出事故。经过一番努力,她在考核中一次就顺利通过,拿到正式驾照,自购了汽车搞客运。她说:“我开始搞客运时,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大街小巷道路不熟悉,我采取一问客人,二借助一本天津市区地图的办法。现在对道路无论大街小巷,那怕是无名的小胡同,也都了如指掌。现在每月收入两三千元,生活过得挺好”。我听了很高兴,为她这种拼搏精神所感动。
科研班合影

我与荒友久别重逢,往往是人到了面前而认不出来。有的面孔很熟悉,但又想不起他们名字。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很多都热泪盈眶,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好多话需要彼此诉说,又恨自己来得太晚,总觉得时间太短。
我见到原哈尔滨知青李太一夫妇就一眼认出来,我风趣地说:“你是二分场五队李太一,想当年你在连队业余演出沙家浜时扮演了沙奶奶,那时你需要化妆才能符合角色要求,可现在要是演出啊,就不用再化妆了吧”。我又见到了原二分场修配所的王滇生(特地从安徽赶来聚会),他曾经是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液压油缸的革新能手,我笑着对他们地说:“现在很好吗?想当年我可是你们的月老啊。”他们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感谢您为我们的牵线。我现在做两保工作,一是保险,二是保身体。祝您二老健康长寿。”我忙说:“谢谢。”
我们北大荒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走到一起,在八十年代由于各自情况有变化,如工作单位变动,告老返回家乡,或投靠子女、亲朋好友,现在他(她)们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每个角落。真是“我们朋(荒)友遍天下”。我来自东海之滨、鱼米之乡,在北京儿子家照顾小孙子。有幸参加这次聚会,感到非常振奋,无比自豪。而离别多年荒友,天各一方,有很多都失去联系,今日又能欢聚一堂,谈谈过去,说说现在,拉拉家常,互相鼓励,互相祝福。荒友们都希望今后加强联络。
这次荒友聚会,真是一次令我们终生难忘的聚会!这次聚会既让我们回想起在北大荒那些战天斗地、同甘共苦的岁月,又让我们在30后再次相逢,加深友谊,联络感情。
我把这篇文章发在网上,与因故未能来京聚会的荒友,分享聚会盛况。祝全国荒友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安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