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公公话说从前--初识黑土地

“北大荒”这个具有神奇色彩而富有内涵意义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它的了解,可能只是很表面化,比较肤浅。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在那片黑土地里工作生活了二十五年之久。但如果说起“了解”二字,我也仍觉得颇为惭愧。现在就根据个人所知一、二,说给大家听,很不成熟。
在黑龙江省,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流域的大片肥沃土地,是有名的“北大荒”,东南部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中部为小兴安岭斜贯,以西为海拔150-200公尺的松嫩平原,以东为三江平原低地,海拔150公尺以下。其范围从密山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海伦、克山、五大莲池、嫩江、大杨树等地划一条线,以北就是“北大荒”。它包括密山、虎林、宝清、饶河、抚远、富锦、同江、绥滨、萝北、海伦、北安、克山、德都、嫩江等县市。约占黑龙江省1/3以上版图。这里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冬季较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足。无霜期3-5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之间。适宜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那里名胜古迹有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唐渤海国上京遗址及有“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五大莲池火山群。“北大荒”是黑龙江省北部一块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地,是祖国东北隅,北临俄罗斯,边境线长达3000公里。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地,辽属东京上京道,今属上京路,元属岭北和辽阳行省,明为女贞地,清初为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翰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黑龙江省首府——哈尔滨市古为女贞族村落,称“阿勒锦”。元代转音“哈儿滨”后称“哈尔滨”。在1932年时还是一个在松花江南岸的小渔村。(蒙语:哈尔滨原意即渔村)。现在成为国家动力工业城市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将军曾与日寇交战,周旋在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到小兴安岭之间的深山密林中白雪皑皑辽阔草原上。战斗非常残酷,供应极度困难,吃草根、吃树皮、吃野菜、吃皮带来充饥的条件下,还是奋勇作战,及至最后献出了年青的宝贵生命。人们为怀念烈士,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建有抗日联军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三位将军及其部下的英勇善战的光辉事迹。枪、炮、弹药及遗物等。人们参观之后,颇受教育。在道里区建有兆麟公园,正面塑有李兆麟将军的铜像。在道外区以杨靖宇将军名字命名的靖宇大街。相距哈尔滨市124公里,就是尚志市。尚志市原名珠河县。开发于清朝光绪初年,1927年升为珠河县,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而更名为尚志县,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少剑波、杨子荣同志为代表,曾在这里围剿顽匪“座山雕”,电影“林海雪原”就在这里拍摄的。它向人们展示了解放军奋勇作战、穷追猛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这里有奶头山、夹皮沟、四方台、大锅盔、小锅盔等山名。地势险要,藏龙卧虎之地。强攻不能,只有智取才能凑效。在围剿顽匪的日子里,谁也记不清他们的大号。在西丰沟,有一位50岁左右的老大姐,曾经是一名交通联络员,她告诉我们,这一带是“王团”与残匪周旋的地方。王景坤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 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剿匪,是威震三江的“王团”团长。1956年曾任铁道兵农垦局第一任局长职务。
在这片沃野上,1948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农场——通北农场。接着,1950年相继建立了“九三”荣军农场(嫩江)二龙山农场(北安)宝泉岭农场(萝北)等一批农垦企业,隶属省农业厅领导。1954年北京首批数十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垦荒者队伍打着印有“志愿垦荒者”的大旗,到萝北境内安营扎寨,开垦建点,投入生产。这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人们刮目相看。1955年由前苏联在我国创立一个全面机械化的友?农场。农场各级领导正职统由苏联专家担任。我国的专家担任副职,隶属他们领导,学习他们的办场经验。在1956年铁道兵部队,在修建鹰(江西鹰潭)厦(福建厦门)铁路之后,铁道兵军官集体转业北大荒,组建了以八五零部队为代号的“八”字头系列农场。如850、851、852、853……8511。分布在密、虎、宝、饶地区境内。在“五边”的方针(即边建点、边开荒、边生产、边扩大、边积累)指导下,担负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神圣的伟大历史使命。
1958年由农垦战士在沼泽地上亲自修筑了密山——虎林——迎春(原称“迎门顶”)的铁路干线,缩短了靠漫长而遥远的公路运输,解决了腹地物资运输的难关。1958年在密山县北县兴凯湖,创办了黑龙江农垦大学(现为黑龙江农业大学)调任853农场首任场长姜瑞元同志充任该大学的首任校长。为了尽快解决农垦战线上各专业人才短缺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农垦战线上还有属于自己的油田、煤矿、钢铁厂、大型机械修造厂,具有各有特色的加工厂及丰富的森林资源。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人才、物力方面的有力保证。
1959年冬兼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遵照中央决定,认为黑龙江地广人稀,又有了铁道兵农垦局的建场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办军垦农场。他为广大农垦者们亲手书写了一幅气壮山河而豪迈的春联:上联是,宝、饶、密、虎,千里沃野变良田。下联是,完达山下,英雄创业建家园。横批是“屯垦戍边”四个大字。这幅春联一直在垦荒者心里久久荡漾着,激励着每个战士拼搏向前。
随着大好形势的发展,铁道兵农垦局与合江等农垦局合并,创立黑龙江农垦总局。在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前夕,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建设兵团各农场管理局”,为师级。农场为团级,设下营、连、排、班。后来,根据当时情况又恢复原建制:农垦总局、管理局、农场、分场、生产队。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戌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部分省属农场合编成5个师,辖58个团(后扩大发展到6个师)。这一年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兵团战士”。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据个人所知,1970年底,北大荒沃野上,已有153个农场(公安系统劳改场、部队农场均没有在内)耕地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人口达百万以上。农工商贸一条龙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十万官兵,百万知青,把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和金子般的青春撒在了那片神奇的黑土地里。曾经有多少艰辛和苦涩,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又有多少欢乐和豪情,桩桩件件,欲说还休啊!
在黑龙江省,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流域的大片肥沃土地,是有名的“北大荒”,东南部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中部为小兴安岭斜贯,以西为海拔150-200公尺的松嫩平原,以东为三江平原低地,海拔150公尺以下。其范围从密山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海伦、克山、五大莲池、嫩江、大杨树等地划一条线,以北就是“北大荒”。它包括密山、虎林、宝清、饶河、抚远、富锦、同江、绥滨、萝北、海伦、北安、克山、德都、嫩江等县市。约占黑龙江省1/3以上版图。这里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冬季较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足。无霜期3-5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之间。适宜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那里名胜古迹有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唐渤海国上京遗址及有“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五大莲池火山群。“北大荒”是黑龙江省北部一块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地,是祖国东北隅,北临俄罗斯,边境线长达3000公里。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地,辽属东京上京道,今属上京路,元属岭北和辽阳行省,明为女贞地,清初为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翰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黑龙江省首府——哈尔滨市古为女贞族村落,称“阿勒锦”。元代转音“哈儿滨”后称“哈尔滨”。在1932年时还是一个在松花江南岸的小渔村。(蒙语:哈尔滨原意即渔村)。现在成为国家动力工业城市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将军曾与日寇交战,周旋在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到小兴安岭之间的深山密林中白雪皑皑辽阔草原上。战斗非常残酷,供应极度困难,吃草根、吃树皮、吃野菜、吃皮带来充饥的条件下,还是奋勇作战,及至最后献出了年青的宝贵生命。人们为怀念烈士,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建有抗日联军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三位将军及其部下的英勇善战的光辉事迹。枪、炮、弹药及遗物等。人们参观之后,颇受教育。在道里区建有兆麟公园,正面塑有李兆麟将军的铜像。在道外区以杨靖宇将军名字命名的靖宇大街。相距哈尔滨市124公里,就是尚志市。
在这片沃野上,1948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农场——通北农场。接着,1950年相继建立了“九三”荣军农场(嫩江)二龙山农场(北安)宝泉岭农场(萝北)等一批农垦企业,隶属省农业厅领导。1954年北京首批数十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垦荒者队伍打着印有“志愿垦荒者”的大旗,到萝北境内安营扎寨,开垦建点,投入生产。这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人们刮目相看。1955年由前苏联在我国创立一个全面机械化的友?农场。农场各级领导正职统由苏联专家担任。我国的专家担任副职,隶属他们领导,学习他们的办场经验。在1956年铁道兵部队,在修建鹰(江西鹰潭)厦(福建厦门)铁路之后,铁道兵军官集体转业北大荒,组建了以八五零部队为代号的“八”字头系列农场。如850、851、852、853……8511。分布在密、虎、宝、饶地区境内。在“五边”的方针(即边建点、边开荒、边生产、边扩大、边积累)指导下,担负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神圣的伟大历史使命。
1958年由农垦战士在沼泽地上亲自修筑了密山——虎林——迎春(原称“迎门顶”)的铁路干线,缩短了靠漫长而遥远的公路运输,解决了腹地物资运输的难关。1958年在密山县北县兴凯湖,创办了黑龙江农垦大学(现为黑龙江农业大学)调任853农场首任场长姜瑞元同志充任该大学的首任校长。为了尽快解决农垦战线上各专业人才短缺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农垦战线上还有属于自己的油田、煤矿、钢铁厂、大型机械修造厂,具有各有特色的加工厂及丰富的森林资源。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人才、物力方面的有力保证。
1959年冬兼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遵照中央决定,认为黑龙江地广人稀,又有了铁道兵农垦局的建场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
随着大好形势的发展,铁道兵农垦局与合江等农垦局合并,创立黑龙江农垦总局。在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前夕,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建设兵团各农场管理局”,为师级。农场为团级,设下营、连、排、班。后来,根据当时情况又恢复原建制:农垦总局、管理局、农场、分场、生产队。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戌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部分省属农场合编成5个师,辖58个团(后扩大发展到6个师)。这一年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兵团战士”。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据个人所知,1970年底,北大荒沃野上,已有153个农场(公安系统劳改场、部队农场均没有在内)耕地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人口达百万以上。农工商贸一条龙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十万官兵,百万知青,把人生最珍贵的时光和金子般的青春撒在了那片神奇的黑土地里。曾经有多少艰辛和苦涩,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又有多少欢乐和豪情,桩桩件件,欲说还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