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平乐 雅丐

(2007-02-01 15:35:37)
标签:

清平乐

雅丐

月光诗词

分类: 诗风古韵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uploadfile/_2006/_10/_9/20061009-204207_12188.jpg

清平乐 雅丐

清平乐 雅丐


巍峨塔影,
肃穆斜阳冷。
形色如雕人独立,
游客笑来观景。

奇装肩上强披,
时时不改身姿。
钵里银钱不计,
个中滋味谁知。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uploadfile/_2006/_10/_6/20061006-211930_95539.jpg

这照片是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面拍摄的,这个雅丐身着自己制作的灰色外衣,凝立在一个石台上,像个水泥雕塑一般,那样子很滑稽,大概是某个传说中的人物吧,如果猛的一看,你定会以为他是个石雕,当你走近他时,他会故意向你招手,开口说话,吓你一跳,原来竟是真人。他的面前摆着一个铜花瓶,等待人们观赏后,能得到一些施舍。

在欧洲旅游的时候,我在很多教堂、广场、博物馆外面,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打扮成雕塑站立在一个台子上供游人观赏,那样子真是栩栩如生,如果是第一次看到,一般都很难分辨出真假的。他们的脚下放一个小罐子,如果有人愿意拍照,就把钱放在里面,他们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天天在那里乞讨。

后来读到霍达写的文章《雅丐》,感觉很有共鸣。文中记录了她在欧洲看到的这一情景,并发表了诸多感慨。特摘录几段于此:

在欧洲,这种情景是常见的,欧洲人称这种街头表演为“活雕塑”,其实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一种行乞的方式而已,和在路边拎着一顶破帽子乞求施舍的乞丐同操一种职业,所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以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和苦苦哀告博取人们的怜悯,而是向人们奉献艺术的美感,以自己的劳动换来应有的报酬。他们精心设计的形象和姿态与周围的城市环境非常协调,观者不但毫无厌恶之感,反而由此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甘心情愿地为此付出“观赏费”。他们静静地立在街头,以“姜太公钓鱼”的方式挣钱,不吵不闹不扰民,因此,我把这些“活雕塑”称之为“雅丐”。

  进入信息时代,西洋的东西传进中国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了,听说我们这里现在也已经有了“活雕塑”,不过那只是个别专业演员周身涂满了颜料,在作探索性的演出,而远未普及到乞丐当中。乞丐们还是用老办法,当街拦住行人,千遍万遍地重复“没钱买车票,连家也回不去咧”之类。我就曾经在同一个地方三次碰到同一个乞丐,他把同一套话说了三遍,我当然只上当一次就够了。在“老舍茶馆”门前,我还曾亲眼看见乞丐追着外国人要钱,人家不给,就胡搅蛮缠甚至威胁恫吓。这哪里像乞丐,简直像拦路抢劫的“李鬼”!

  话说到这里,有必要声明:我决没有发动中国的乞丐化妆上街表演“活雕塑”的意思,试想,如果在我们的马路旁突然冒出些横眉怒目的“八大金刚”或是泥头泥脸的“收租院”来,也够大伙儿受的!我只是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由它的全体成员一代又一代共同写成的,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雕塑”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佛罗伦萨街头的“雅丐”便是一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