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紫裳诗社 |
主题:紫裳诗社————端午角黍
作者:
秋子
端午美食,当属角黍;神奇佳品,玄妙风俗。一年一度如风信,五月初五必芬芳。达官显贵,品之朱门;黎元黔首,啖之穷巷。化阴阳以包孕和气之象,薄滋味以晏阴之香。取其角形以祭祖之俗,蕴幽思于追慕贤良。
角黍神气,寓意深长。或曰粽子,或称裹蒸;或曰不落荚,或称白玉团。凡此种种称谓,均有因由细祥。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云:仲夏端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角者,形也。取角形,盖因上古以牛角祭祖之俗。取其角形包以宽叶,亦因黍又称“火谷”,《尔雅翼》载:“黍之秀特舒散,故说者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火属阳,而菰叶水生而属阴,因之构成“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许慎《说文》说:
“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曰:
“禾下从汆,象细粒散垂之形。”“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黍乃古代五谷之一,夏至之日,新黍成,古人尝黍,并以黍祭祀。《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以定晏阴之所成。”
晏者,安也。晏阴让阴道静也。
食之角黍,阴阳调和,消灾强身,上古之说。屈子高洁沉江底,赋予角黍新传说。《异苑》言,“粽,屈原姐所作。”
《齐谐记》载:为怕祭屈原被蛟龙所窃,创造粽子诸形色。《西湖老人繁胜录》云:“角黍,天下唯有是都城将粽凑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元天宝遗事》说:“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
万物幻化终有因,端午角黍恁蹉跎。
原本祭地祗物魅,演化忠良祭祀歌。
主题:端午花草
作者: 秋子
端午习俗,多姿多彩;花草心结,情有独钟。或许林莽芳菲本为人类之故园,绿野亲缘,基因浓浓;或许农业文明源于花草之解读,遍尝百草,尊崇神农;或许芳香馨馥驱散秽气以强身,防病除害,演绎千古之遗风。
古时端午,斗百草之风极其盛行。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种花草,或竞博草之多寡、韧性与奇特,或互对花草之名。《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青草茵茵,幽幽我心;踏青神怡,桓古至今。
往时端午,簪榴花习俗追忆古风。是日,妇女要戴榴花于鬓发以作饰物。《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
清代《大兴县志》载:“是日,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妆扮窈窕,或为远去归来之悦己者容。
囊时端午,配香囊曾使多少少女神摇心旌。是日,姑娘们精心绣制玲珑剔透之衣香粉包或香囊,内置白芷、丁香等香料,配之于衣裙,阵阵馨香沁心脾,袅袅幽思万里云。
昔时端午,射柳之俗北国遗风。是日,强悍豪放之游牧民族,以柳条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向导”引骏马先走,其他武职人员随之出发,每到一处,闻金鼓齐鸣时,各开弓射柳,射断柳枝者受赏,不中者受罚。江南婉约,塞北粗犷;端午异俗,交映芳香。
今时端午,插艾嵩悬、菖蒲仍见民风。是日,人们采艾嵩于山野,以艾叶艾根编织成艾虎,挂于门楣中央,以避邪晦。明代《山趟肆考》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每逢端午,人们常把菖蒲,编为剑形之蒲剑,悬挂于屋檐,或用菖蒲烧水沐浴,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此风尤存。
端午漫漫,花草深深;斑斓风俗,润物倾心。
端午遥遥,花草荫荫;多姿风俗,托物情深。
主题:紫裳诗社————端午异风
作者: 秋子
端午风俗,源远流长;华夏地域,百花芬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文明包含一种博大宽广。同根同源枝叶繁茂,端午共度各有所长。大同之下包容小异,东西南北情趣荡漾。丰富多彩之风俗,令人神摇思故乡。
旧时北京每逢端午,忌打井水,避井毒;市井食铺,出售五毒饼,食之有祛病消灾之说。滦县亲家互相馈增赠礼品,赵县地方官府会,每逢端午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邹平县端午之日,早起人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地区端午则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方可解下抛于雨水之中。临清县端午时节,七岁以下男孩,要佩带麦稓项链;女孩则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所做之鞋,鞋面要画上五种毒虫。意为借屈原墨迹,杀死五种毒虫。
山西解州端午之时,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项上,据说“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与师长。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静宁州端午,要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嘉定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煮食。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传说可保一年不得眼疾。
江西省建昌以百草水洗浴,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湖北黄岗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福建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广东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泱泱华夏,四面八方;端午习俗,斑斓煌煌。
风物异彩,浩瀚汤汤;情系故里,魂醉故乡。
主题:第十六期紫裳诗社“端午抒怀”总结
作者: 我见青山多妩媚
本以为我选了一个很窄的主题,可真正开始之后,发觉这个吟咏了两千多年的老话题“端午”,在我们古典版块里,紫裳诗社中,又涌现出了很多好诗词。而且,对于与端午有关的故事、典故,几乎都有了全新的诠释。我被古典同仁对诗社的支持,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爱戴深深地感动。我相信古典版块会更兴旺,紫裳诗社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本期诗社结束了,对本社所出现的精美诗文恕不一一列举,因为那是大家所共睹的。
我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大家给我提供了又一个学习的机会,使我在回复应社作品时得到了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