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mXWbvgy6MgmkohpY4e&690
借用一下“巨星”们的照片。应该说,我不讨厌她和他,也唱过很多她的歌,红豆,邮差,爱与痛的边缘,还有雪中莲,一边唱一边体会着自以为是的空旷、孤独和自怜。而他曾是我闺蜜的偶像,何况,当年在白云机场里看到他的巨幅音响广告,我总想,这人帅得有点像我哥。
但我不能不觉得遗憾。在我眼里,看到的是两个缺爱的孩子,在试图获得他们需要的亲密与关怀。可是,得到了吗?短暂的得到是得到吗?还是,他们正在离他们想要的,越来越远?没有承诺和约束的亲密是一种伤害(当然,如果关系里有承诺和约束却没有真正的亲密,则是枷锁和负担)。那么,热闹的背后,一系列的伤害正在或已经展开,这不是喜剧,也不是闹剧,而是悲剧。
是或长或短单身状态的孤单,还是分久必合的动力?是前世今生的缘份,还是一时冲动的非理作意?或许有太多因素促成了这件事。但是最重要的,是两人内心对爱的匮乏感,和一种需要来自异性认同的自我价值感。不过,身为凡夫,谁又不是呢?
只是,五色令人眼盲。当我们依赖外部,依赖另外一个人提供我们内在缺乏的东西时,我们就是置自己于危险当中。如果我们能分离每一种感觉,我们会发现它最多持续40秒,然后就消失,或被其他情绪代替。感觉在变,看重感觉的那个人也在变。所以是激情就必定要灰飞烟灭,燃烧的时间很短,但成灰的时间却出奇地长。很多人选择再找一堆材料,即另外一个人,去“点燃”和“被点燃”,当然,可以预料,结果是他将得到另外一堆灰烬。
对于不知道也不在乎生命用来干什么的人,尽量多地点燃火堆可能是唯一能想到的有点意思的活动。但对于要用这个生命创造某些特别价值,生命对其有重大意义的人来说,这是严重的浪费。
大多数人属于前面一种,这也是这世界变得越来越重口味的原因。原本,我们想要快乐。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快乐。我们发现有刺激时会有点快乐。于是,我们追求刺激。但刺激之后跟着来了无聊。最后刺激和无聊主导了整个生活,就像两个轮流上台的执政党,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说法不一样,政策看起来也不一样,实际上却一模一样。个性、激情、出格的举动都是刺激,这些东西本来非善非恶,但经常由于只考虑自我而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最后变成一种恶。当然,这些刺激可以有好听的名字,比如成功,比如名气,比如爱情。最后人们发现借由这些东西并没有得到快乐,至少不是持久的快乐,或者快乐的时间越来越短。为了避免没有“感觉”的生活,他们义无反顾地去寻找更大的刺激!就像染上了毒瘾的人,需要不断增大剂量,才能获得同样的快感。但更大的刺激只会让心进一步迟钝。在这样多次重击之下的心是麻木的,它将下堕到痛苦、内疚和罪恶感的深渊。
或许你会问,不曾下堕的心是什么样子?它简单、善良、知道责任,为了他人可以做出牺牲,并保持默默无闻。它敏感,它无法错过清风拂过面颊的舒适,以及与小猫互相注视时的沉默、好奇与友善。当秋天的树叶落在地上,会触发它对无常与轮回的悲伤。它体会着这一切,也觉知着其中的慈悲与意义,它对万物的关怀超过了对切身利益的重视,在这种自我忽略当中,它发现了付出的幸福。而这一切,轻轻得来,每时每刻来到,毫不费力,也不刺激,却不时涌动着内心的新鲜感动,令它确信自身正在领受着大量的恩典。
但愿有一天,她和他也能拥有这种轻盈、丰富、不带有一丝伤害的爱。也许很难,但也不难。因为,其实这种爱并不曾离开过,只是我们看不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