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是家庭中“恶”的根源

标签:
文化情感 |
http://s16/bmiddle/001mXWbvgy6FD86dxcHcf&690
家庭,一个美好的词汇。不管人们是因为爱情,因为社会还是因为经济的原因组建了家庭,人们都希望在家庭中得到爱。现在,无论男人女人,都希望对方能多付出、多爱自己一点,因此,市面上教人看透男人心女人心的书层出不穷,几近囊括软硬兼施的各种心术与谄术。然而,结果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常常以挫败告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想法当然得到有问题的结局。
获得爱,像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食物与关怀一样,是一种只为自己打算、利己的想法。孩子需要以自我为中心,他必须全力以赴为自己争取资源,否则就不能自保,当他的自我相对长大和完整之后,他眼中方始见到他人。家庭中的伴侣,也确实需要承担一部分互相哺喂的功能,尤其是年老之后。但是,一个成熟的个体,需要从为自己索取的层次上升到自利利他的水平,甚至更高些,达到为他人付出为主要考虑的程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家庭中就没有了善的立足之地,因为善就是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没有了善,只有互相交换和索取,哪里有爱呢?心中时刻想着自己的人,哪里来的真爱呢?又哪里会遇到肯给他真爱的人呢?所以,“获得爱”的想法会导致“没有爱”的结果。
在家庭中,所有为他人打算的想法和行为是“善”,同样,所有为自己打算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一种“恶”,哪怕那种想法和行为被披上了为他人好的外衣。例如,一个母亲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如果她把“辛苦”当成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用来要求孩子尽孝、回报,那么,这种“辛苦”不仅不是“善”,还应该算一种“恶”。如果孩子长大后,因为内疚,害怕母亲不高兴而做一些“孝”的讨好行为,那么,这种“孝”也只能是一种恶。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满足,标榜自己,或让自己不害怕,不内疚。又如,一个妈妈总是催促孩子学习,这种行为同样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如果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他成才而做的是善,而出于自己焦虑的习惯、或害怕孩子考分低自己丢面子、或为实现妈妈自己的某些梦想而去学习等等,都是一种恶。
所以我们对自己所有所谓的好心要小心,那里面或许隐藏着很多满足自己的成分。而一个没有充分自我成长,未曾获得过足够肯定,对自我价值不自信的人,更有可能打着爱别人的旗号索取爱,这无疑是一种恶。恶只能激发恶,互相索取,并因为索取不到而攻击,很容易就会打破家庭应有的平静与和谐。
自我中心是家庭中“恶”的根源,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出发点,在内心深处是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我们需要成长,以便打破自己孩子般的狭小视野,把他人真正纳入到自己的世界中来,为他人的真正利益服务,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去激发他们美好的品质,去引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与习惯,让他们始终能呼吸到自由与安全的空气,这样的家庭,才会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而非口头的善意与爱。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他所需要的爱也会不请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