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伊斯兰说话?
(2010-10-08 12:20:58)
标签:
本·拉登美国伊斯兰教巨塔杀机库特卜文化 |
还是那个问题:谁来为伊斯兰说话?
前不久,一本叫做《谁为伊斯兰讲话?》的中译本在国内出版。书是一个美国研究伊斯兰教的教授所写,而个书名,切中要害。
对于伊斯兰教的看法,舆论现在似乎是两极。或是看成恐怖分子,或是看成反美的勇士。在“911”刚刚发生时,我们大都倾向前者,觉得他们以自杀方式来杀害平民的策略完全是反人类的,不可理喻。但是,这种浪潮在全球竟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但不能平息,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是美国,欧洲发达国家,在亚洲,在我们中国,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在面临这种困扰与威胁。
我们该怎么理解?
我们除了看到在网络上关于反美和挺美的激烈辩论,看到支离破碎的被遮掩得不知走形了多少的新闻报道,我们对伊斯兰教和那些发生着激烈冲突的国家地区其实没什么了解,我们了解的,只是一种很熟悉的愤懑情绪,一种总感觉被人欺负了的情绪。
这就是在读《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这本书时的第一感受。
我很惊讶。这本书是一个美国资深记者所写,实际上,在“911”刚刚发生之后,他就接受了《纽约客》的邀请,开始了对事件的深层采访。他的采访很漫长,经历了好几年,美国这一边,是联邦调查局的跟踪本·拉登好几年的资深特工们,那些恐怖分子居住过的地区,学习过的学校等等,而伊斯兰国家那边,他到达埃及、沙特、阿富汗、也门等国,他的采访对象达700人之多。本身这也可称是一个巨大的调查取证过程。简直不可想象他独立来完成这些调查。
但他写出来了。他文章的部分章节,先在《纽约客》上登出,后来,到2006年,他的书出版,次年一举获2007年普利策奖,名至实归。2009年,它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
所以某种程度说,这本《巨塔杀机》已是一本“旧书”,一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它在中国居然远没有得到它该得到的重视,至今,我们仍然为这本书所叙述的主题——伊斯兰与恐怖主义——所困扰,而读一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明白不少事。
回溯“911”,这本书从埃及人库特卜——当今恐怖主义的精神鼻祖——讲起。库特卜本是埃及的一位中产阶级,生活优裕而西化,也批评埃及的独裁国王。然而他向宗教激进主义的转化,却是他到美国留学期间完成。他后来反美,也反他认为亲美的埃及世俗政权,越来越极端,终被埃及政府处死。后来的本·拉登等人都是从他的著作中汲取精神养分。
作者把库特卜的故事讲述得非常生动,有些场面,就是电影镜头。而我在读这本书时,很吃惊地看到,几乎是隔两行就出现的注释。所有库特卜的传奇细节,那些栩栩如生的描写,对话,全都有出处。有的时候,作者会告诉你,这个细节,有不同版本,而他为什么最后会采用这条。这才是作为记者的真实功力啊。
或许你对于伊斯兰教从前一无所知,也觉得恐怖分子难以理喻,但是你读这本书,至少会有了部分理解。不是要你认同他们,但是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也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本·拉登原来是沙特的一位富商,而且与沙特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又是怎么最终在阿富汗创立基地组织的,这书都有详实的描写,说实话,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比我们时不时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恐怖主义和基地组织的起源的资讯,要可信得多。
有时候,你会看到,拉登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几次几乎就是要完蛋了,他和他手下的这一群人对于局势的荒唐判断和根本不切实际的战略战术,他们内部的不可避免的内讧,几次就极可能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又有着那么多的巧合偶然,让他们最终成了气候。当然,往深里说,这里还有它的必然。
整本书的结构,可以拍成一部很好看的好莱坞电影。我猜想其实一定有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特别是在美国联邦调查局这一边,完整地讲了一个资深特工约翰·奥尼尔的人生,他作为本·拉登的天然对手,与本·拉登的相似与不似,让人嗟叹。在追踪拉登多年,终因美国政府的种种原因没能阻止“911”的发生,退役刚刚一个月的奥尼尔死于“911”的世贸大厦废墟之下,你不能不有种宿命之感。这种发生在社会中的真实故事,怎么就永远比虚构的故事要更打动人心。
就在我读完《巨塔杀机》刚刚一天,电视中就传出了本·拉登号召伊斯兰世界关心巴基斯坦水灾的声明。而后来,就是北约的油罐车队被袭起火,和阿富汗政府准备与塔利班和谈的消息。你想不关心伊斯兰世界的事情,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