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看过来:新流程与新改变

观课议课记录表使用说明
陈大伟
(一)本表适用。进教室观察课,从目的上我分成以下几类:一是调查研究的调研课,二是比赛分等的评定课,三是反复锤炼的打磨课,四是研究改善教学的观议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目的需要的不同的工具和量表,本表主要适用于研究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观议课,可用于打磨课,不适用于评定课和调研课。
(二)核心理念。(1)尊重教师,成就教师。本记录表不是用预定的自己的教学标准去框定教师、限定教师和评价教师,而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通过观课议课帮助教师,成全教师。也就是不带预定标准,而是课堂上老师想研究什么,我们就观察什么,课堂上他们做过什么,我们就讨论什么。通过观课议课,让他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做得更成功;帮他们研究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因此,本观察表不设诸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关注内容的具体框架。(2)集中焦点,深入研究。一节课不期望解决所有的问题,本记录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一到几个焦点,深入思考,深入对话,通过研究有所发现,有所改变。(3)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作为观课议课的记录表,本记录表特别设置听取授课者对相关问题的说明,以促进深入理解和对话,追求参与者作为学习者的平等定位,以及有所成长的过程;同时设置“议课的建构”追求、表达观课议课的实际效果。
(三)各栏目说明:
1.“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说明。这使观课议课定位于讨论课堂上发生过的故事和现象。观课议课要基于现象,基于事实,面向现象,面向现象。基于现象而不是基于标准的观察和讨论体现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尊重,也使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心平气和,同时也避免相应的对话交流因为“空对空”而流于形式(这使观课议课追求实证研究的品性)。有讨论价值的现象可大可小,可以是教学整体结构、教学的思路与逻辑,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作品……
2.“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说明。观课议课讨论的现象要有意义、有价值,这种意义表现为现象中蕴含了有讨论价值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也就是要回答“你为什么要说出这些现象来讨论”,里面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启示值得总结?有什么疑难需要讨论?提出具有典型的、有价值的、参与教师感兴趣的课堂现象来讨论,观课者需要不断修炼一双能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育现象的“慧眼”,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首先表现为修炼出了这样的“慧眼”。
3.“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说明。“人因思而变”,观课者对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现象要先行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要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同时发挥教学想象力创造教学。先行思考为参与对话做好准备,为参与对话创造条件;没有先行的思考,没有自己先行思考的东西在对话中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就可能失去存在感。其中的“见解”可以说对相关现象的认识、是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性思考,是对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的提炼与抽象;而“创造”则是“假如我来教”,是思考和提供较为具体的实践方案与方法。
4.“授课教师的认识和见解”说明。“观课议课记录表”要记录对话。“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观察后不进行分享交流有点不讲道义;在观课者自己表达相关认识、见解之前之前一定要先听取授课教师的依据、意愿和自我反思,这是走向平等、走向理解、走向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观课议课记录表强调听取授课教师见解的必要性,强调了对话讨论的议课特征。
5.“议课的建构”说明。议课是一种互动,但议课要避免无建构的互动,致力围绕“有价值的现象”进行“有建构的互动与对话”,这是提升议课质量的关键。要把相关建构落实在纸上,实现从教研经历中获得相关教学经验。相关建构表现为可以落实到实践行动的策略、方法上,以及落实到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上。要力争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推动教学实践的真实变革。
6.“引发的其他思考,其他需研究的问题”说明。观课议课不是写句号,而是写成逗号,省略号。在彼此对话基础上,可以引发新的思考、新的问题,此栏可以填写这样的思考和问题,同时也可在此栏填写下一次观课议课的思考和要点,为下一次的观课议课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二、使用流程说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