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有感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读书论坛 |
这一篇能抓住要害有特点,而且有比较,有批评,比较中肯。放在这里
读《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有感
徐豪壮
陈大伟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与郑金洲的《行动研究指导》,都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入门书目,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可读性,相比,前者较全面,除了研究本身,还涉及研究者,后者较专一,专门介绍行动研究,可以当作行动研究的辞典。
陈教授围绕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问题,按课题研究要素,仿照《论语》采用对话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娓娓向我们介绍了教育科研的意义、概念、研究环节、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借用生活实例,鞭辟入里,通俗易懂,引导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书中有几处特别能引起笔者共鸣:
1、教育科研的意义,为什么能带给研究者幸福,作者只用两词概括,即“内化”提升自己的生存价值,如内心满足,“外化”实证自己的生存价值,如职位提高、工资增加、获得奖品奖金等,幸福就在“内化”、“外化”的审美历程中得到实现。
2、质的研究,他以洋葱为例,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口感,一个清甜,一个苦涩,需要商讨与交流,以此说明什么是质的研究,即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
3、生活认识论的提出,他指出教育科学研究要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因为生活认识论把生活当成人生的一种形式,研究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真正的教育研究应是将研究的对象融入研究者的生命意义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在体验世界里建构研究者的生命意义。
4、科研对教师的作用,概括为“三新”,即新知、新事、新人,新知是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新事,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获得了新的实践效果;新人,更新自己,使教学更合理,有利于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5、新名词的出现,如“培训”与“研修”,是因为当前培训在目标定位、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人的观念和文化变化,“观”包括了“听”,不仅仅是声音,而是参与者相互提供信息,共同收集信息,“议课”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同时“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并行不悖,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师训活动。借用《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增加了“研然后知美”,“知美,然后能自乐也,故曰,教学研相长也。”读之别有韵味。
6、实例中透出智慧,他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产生了《分步信息输入地理教学法的操作与认识》成果,在《和时间赛跑》中体会生命的本质,在《匆匆》教学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在《“扫一室”与“扫天下”》中学习生命的策略,在《欲速则不达》中学习生活的方法。对“评课谁说了算”一句,指出“算”取决于“说”、“听”、“用”,说是前提,听为中介,用为目标,为核心,即评取决于“用”,评得好环就看参与者是否能用,是否愿意用,立足于用评课者就不能空口白说。
7、平时忽略的研究要素被重新赋予生命,如问题发现、问题界定、研究假设、研究者的要求等,如问题界定给出公式,种差+属概念,“观课议课”,属概念是研修活动,活动是种差,从活动者、活动方式、活动目标去界定。其次,从研究者的要求指出优秀研究者不但能熟练地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还要有良好的研究道德,如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维护儿童权益等,还需要人文关怀、理想主义、怀疑精神、不畏艰难等。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陈教授还介绍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类比研究等,这是《行动研究指导》所没有的,但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的介绍没有郑博士的透彻晓畅。
愿更多的同类书籍能不断牵引我们走进科研的幸福殿堂。
http://sjmyc.ptec.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30
补另外一位老师的(http://ghb.xzedu.net.cn/24574/archives/3327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