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为幸福的人
为幸福的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39
  • 关注人气:1,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后感

(2013-04-22 16:52:48)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论坛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后感

    这几日看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今年3月底去上海学习时听陈教授讲述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当时因时间关系他只讲了观课议课部分,内容多时间短,体会得不是很深入,故而去拜访了他的博客,看到他有书出版,赶紧买来学习,因而有幸看到他没有来得及讲的部分——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解答。

  读后很快乐。好书好文章好话儿总能给人以思考,为人开启一扇光亮之窗。

  其中一线老师们所提的几个问题正是我纠结了许久但却苦无良方的问题,此番看到陈教授启发式的解答,当然是惊喜非常。

  困惑一:去年“师德论坛”的活动主题是“尊重 责任 爱”,当时在整理老师们的汇报材料时总是觉得主题方面有些不尽意,却又没能厘清到底哪里不尽意,现在看到陈教授对“学生不怕老师,不把老师的话当一回事”这一问题的解答时,眼前突然一亮。陈教授的解答如下:

  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他们不听你的话。你可以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听老师的话?

  “说他他也不怕”,说明传统的影响因素已经失效。我们需要从另外的角度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师爱为前提。你可能会说你是爱他们的,但他们理解和接受你的爱了吗?想一想,你教育他们是为了带好班,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还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在更幸福的生活?学生能洞悉你的心态,并据此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

  其次,以师能为保障。你有能力影响他们,能保证他们听了你的话后,未来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第三,以师表为指引。我曾经和很多老师开玩笑说,如果学生看你有空就打麻将,他可能就不会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

  陈教授说:把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有了师爱、师能、师表的基础,然后辅以合理的、人性化的制度,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据此,我对师德主题的困惑的解答如下:

  尊重、责任与爱更多的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行为,而师爱、师能、师表则是一种教育修养,前者为表,后者为里,相得益彰。

  教学中:对总有几个同学习惯在上课铃后再说几句、不专心倾听别人发言、屡次提醒总管不住自己的问题,计划设计下面交流内容:你是那个做事总是“慢半拍”的人吗?(比如上课铃后习惯再讲几句所以在快速安静上比别人慢半拍,听别人发言时总是边听边讨论几句所以倾听的能力比别人慢半拍,课堂气氛由活跃转入安静时总比别人慢半拍,争取发言机会时总比别人慢半拍,),对你的这种习惯,你的深度思考是?

  困惑二: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差,被动式学习,说不知道为什么学,鼓励、批评、励志皆效果了了。

  和同事交流,大家说这个问题是一个群体问题,非个人现象,原因在于我们给他们的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自己又不知道想要什么,因此造成如此困境,当前现实下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同时也是为未来生活做预备。因而不甘心,也不忍心看到学生如此无奈的学习,如此不快乐的生活。外部环境固然影响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然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是什么想法影响了学习主动性?看到陈教授这段话突然觉得找到了原因:

  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根本不爱学习。”这是很多老师痛苦的源头之一。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我们爱学习吗?我们爱读书吗?当我们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学生爱学习时,我们是否在用自己的行为证明我们说的不是假话?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么?我们是否敬畏知识?是否坚信知识对整个人类和个体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共同分享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时,我们是否赋予知识以生活意义,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巨大力量,从而渴求和敬畏知识?

  陈教授说,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回答,而且这种回答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文字中。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现象可能就会有一定的改变。

  这段话特别惊动我心,有知音之惺惺相惜之感,陈教授既说出了我想到的和正在做的,又教给了我想不到,因而没有办法做的。收获: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消失。想到古代的科举制下,很多贫寒子弟通过苦学知识,走上仕途,抒展人生抱负,优秀者青史留名,又激励了更多人去努力。而今天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与就业门路的宽泛让很多人从对知识的单纯敬畏中跳脱出来,知识的能量光环黯然无光,单纯的说教又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知识与个体、社会的关系,所学知识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故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想法:从“动心”开始,进行教与学的改变。计划师生深入思考:

  你对知识有敬畏之心吗?

  你认为知识与你(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有多大?(可就学科知识例举思考)

  你觉得所学知识与生活有联系吗?

  除此之外,你对知识还有哪些看法?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外,在教学方面,我的思考还有:我是否做到了以身范之?课堂中我是否赋予了来自生活的优秀文化以生活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我想,做好了这些,我的难题应该会得到解答吧。

来源:http://www.yxtvg.com/show/25618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