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前言
(2011-10-09 16:01: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论坛 |
《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领先。不论是在师范院校执教“师德修养”的课程,还是和中小学教师交流讨论师德修养的话题,一直在研究和实践思考如何让师德教育入耳入心,收到实效。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于2006年写出了《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所希望体现的主要特色是《从“他们”到“我们”》(序):
从“他们”到“我们”,首先追求为读者(包括中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同学们)写作,供读者阅读,而不是为教者提供参考书,不称读者为“他们”。本书作者最大的愿望和努力是不做教化者、旁观者,而是努力成为师德问题的共同讨论者,不是用“规范”的尺子约束教师,而是希望读者能借助自我更新的力量,成为幸福的教师。
从“他们”到“我们”,其次追求推心置腹,从“我们”共同的处境和愿望出发,既心存理想不断超越,又脚踏实地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坚持“己所不能,勿苛求于人”,力争提出可以实践的师德修养建议。
从“他们”到“我们”,同时选择“我们”共同喜欢的方式——读故事、品故事。在故事中沉思,在故事中讨论,在故事中收获,在故事中改进。
在内容上,该书遵循认识道德规范、转化道德观念、产生新的道德行为的道德修养路径,既注重道德规范,更注重教师本身的道德批判和道德内化。在回答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不仅探讨教师与职业、与学生、与同事、与家长、与法律等方面的关系和问题,而且着重阐述了教师与自我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200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审”中,《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被列为“推荐资源”。第一次印刷以后,该书在2009年3月重印。201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说重印的已经用完,征求再印的意见。我建议不再重印,我要用3个月时间修订。
修订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个:首先,该书原有的体例是用“道德故事”引出讨论,讨论发言的主语是“我”,这样的体例和教材惯习不太一致,需要改一改。其次,以我们学院为例,师范学生原有的课程名称是“师德修养”,现在的课程名称是“师德与教育法规”,适应教学改革,名称上需要调整,内容上原书中“依法执教”的内容显得单薄,需要充实“教育法规”的内容。再次,从体例上,作为教材,需要补充“思考和练习”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
基于这样的考虑,7、8、9、10,三个多月的阅读、研究和写作,有了这一本《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
本书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法规”上下两编。上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保持了原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借鉴了五年师德交流的实际教学经验,增加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范畴”、“用课程引导和教育学生”等新内容,丰富了教师幸福生活的研究新成果。下编分“教育法规基础”和“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两章,“教育法规基础”根据教师生活实际需要介绍教育法规常识,立足为教师提供守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趁手工具;“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讨论教师生活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法律关系,以21个不同种类的教育法规案例解析和讨论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能够收集到的相关书籍,主要书目在书后的“主要参考书目”中,我要向这些作者致敬!
我也参考了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包括网络资料),在正文的引注中我尽可能标注了来源,我也要向这些文献的作者和资料的传播者表示谢意!因为书的页码限制,也因为对当事人隐名的考虑,我对所引案例进行了一些删节和改编,这还要请大家理解和宽容!
应该感谢的还有我的学生,他们曾经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贡献他们的经验,对书中引录的他们的经验,我大多没有采用真实的姓名。
还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支持和理解!也请原谅我因为深陷其中而出现的可能的怠慢!
最后要说的话是:水平真的有限,能力真的不足,问题肯定存在,在请求大家原谅的同时,我也诚恳地欢迎大家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