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疆日记·听文学课

(2024-05-13 12:49:01)
标签:

文学

艺术

选材

信仰

分类: 旅行散文

4月28日,星期日,图木舒克,沙尘暴加小雨,11~25度

今天补肉孜节那天的课。

因为这个学校师资不足,年轻人太少,我们督导组基本听完了马院和基础部这两个属于我们组听课范围的年轻教师的课,后面要在这个范围内继续完成学校交给的听课任务有些困难。于是,组长徐老太就安排了听一次人文学院的大学语文。

董教授担心跨组听课会惹闲话,我说:“校督导组听任何一门通识教育课都是合理的常规运作,只有跨专业去听那些专家自己都听不懂的专业性强的课才不正常。人文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没有听不懂或跨专业的问题。放心吧!只是跨专业听课时,我们只谈教学目的实现和教学规范,尽可能少深入课程的专业性问题就行了,如果听出了自相矛盾则另当别论。”

徐老太还将督导文件逐条逐句地核对,找不到我们听课不合理的任何理由。于是,董教授就没再说什么了。

今天授课教师所讲的内容是《文学概论》。文科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丰富,尤其是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案例充足,只需要教师能够优化选材和系统整合就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实是很容易将课程讲得很精彩的。而真要将课堂做得很精彩,依仗的是教师的底蕴和专业素养。尤其是现在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案也可以简略,备课也不必因为内容丰富而要特别地去强化记忆,教学重在课堂设计,而且还可艺术性地关注到全过程的每个细节。所以,对文科类的教学而言,只要教师的意识形态没问题,有一定的专业底蕴的话,能够热情投入认真备课,上好文科课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自然,专家们听完文科类课程,大多都会说“好”,其中之好,无非是表达清晰、教学目的明确、内容组织合理、能与学生互动等教学的常规形态而已,如果教师还能做到声情并茂时,一定会得到专家们的推荐。

在我这里,评价一堂课的基本标准同专家们一样,过关是很容易的,但要得到我的推荐可就不容易了。我对不同课程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要讲究课程特色。譬如数学课,我所注重的是授课教师重组系统知识的水平,凸显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的过程和细节,表现知识运用的艺术和学生是否觉得“我今天又变得更聪明了”的教学效果。譬如文科类课堂教学,我所注重的是授课教师选材的质量和准确性,整合资料的水平,运用素材的逻辑过程和细节,表现目的和重点的方式方法与表达艺术,以及学生是否能轻松愉快地产生共鸣。我最怕文科教学中那种连关键词都没有的夸夸其谈。

讲文学类课程的水平,不是由文学理论水平决定的,那些理论大多都是虚的,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要真正讲好文学类课程,最需要的是创作经验和由此而理解的艺术规范。同理,真正的文学人才,都只能是创作人才,一个文科院校水平的衡量标准,也只能是看这个学校培养出了多少知名作家和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创作了多少顶级作品,真实水平与这个学校有多少文科教授或文化名人无关,只与这个学校毕业的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有关。

听完这堂课后,最大的感触是,人类社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话语权的争夺,简单地说就是:谁说了算?

中国的历朝历代,不懂政治的文人都有目空一切的坏毛病,原本就弄不清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却总是自以为是地想要控制话语权以干涉和左右国家政治,最终的结局都是惨兮兮的,千百年的翻案也无济于事,只能留作后人的笑谈。事实上,文人也都知道,在他们制造的文化环境中,没有几个人可以凭真才实学在有生之年出人头地,能在这个领域里混的资本也只是由话语权决定的。所以,文人毕生追求的也无非是话语权而已,有了话语权便可以坑蒙拐骗了,于是,文人迷醉于做圈子。即便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也还是这种情景。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明白,治理文人和文化环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话语权的管理。如果对文人的话语权的管理稍有松懈,这个朝代或者说这个时代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选材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我问授课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的作品是那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情怀天下、爱国大义、殉道信仰的题材案例也多得去了,可以洗髓清心,可以震撼灵魂。选择了文学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政治正确和历史定性从来都不是文人说了算的!你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政治敏感时期的材料呢?”

授课教师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以后会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可为难的是这些题材都是教材上的。”

我不知道唯独新疆的文科教材是这种状况,还是全国的文科教材也都这样?我理解教师的难处,于是我说:“语言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善用替换词,而且,教师的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于是你讲课时完全可以选择最优秀而且最能表现所讨论的此项艺术的材料。从这堂课所用的材料和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无非只凸显一个主题:所谓文学艺术就是含沙射影。——如果从事文学的人都是这种德行,不仅这个人很危险,而且整个社会都岌岌可危!你选择了文学,可得要好自为之呀!”

纵观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学大家,他们可以关心民众的疾苦,却没有一个人会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用他的文学作品攻击政府,都会保持文学与政治的界限分明。即便是鲁迅,也只是因为生活在那种动荡不宁、“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社会才能生存,而且才需要他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