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诗文】烽火烈处尽英豪——评《烽火春秋》的艺术特色(马家骏)

标签:
烽火大队公社史王保京礼泉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烽火烈处尽英豪
——评《烽火春秋》的艺术特色
马家骏
《烽火春秋》是我省的第一部乡村史,读了它,将会使我们受到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烽火春秋》是一部艺术性的乡村史,它突出的特色是用艺术的笔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突出地刻划了先进人物的英雄行为。这部乡村史虽然只写了一个地方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件,然而却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广大农村的深刻变化,反映了我国农民展开斗争,战胜旧势力,英勇地向大自然作斗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力量。
《烽火春秋》涉及的人物很广泛,编写者没有停留在个别代表人物身上,而是用艺术的画笔描绘了更广阔的天地,写了众多的具有新品质、新风格的先进农民。这里面有像王保京那样处处站在斗争前列、不怕任何困难、既有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青年农民;有像王玉爱、张玉玲那样顽强、虚心,走到那里就把新技术传到那里、坚决不向旧势力低头的姑娘们;有像姚生枝、王金寿那样在旧社会吃尽苦头,在新社会一个劲向前扑奔的“老来红”、“老基本”等处处关心集体的老农。还有像杜元贤、刘桂梅那样刻苦学习、辛勤劳动、不服老的老太婆等等。此外《烽火春秋》还涉及到烽火乡村有密切关系的技术员、大学教授、下乡干部、炼铁工人以及张秋香等外地的先进人物。总之《烽火春秋》充分地展现了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上的崇高精神,生动地描绘出农村中新人辈出的众多的英雄面目。
《烽火春秋》深刻地反映和刻划了各阶层人们的内心世界。不但正面反映了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描写了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如斗争地主、反对富农破坏等等,而且还深入到家庭内部和亲属之间。王存财入社退社的几次反复显示了农民的动摇和自我斗争的内心状况,他在合作化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也引起了与妻子儿女间的家庭纠纷。王保京的勇于革新的精神不仅遭到外人的讥讽,而且还遭到父亲和妻子的阻拦。从这些曲折而复杂的斗争中,我们看到后进农民灵魂深处,同时也看到了先进人物那种不顾困难、勇于斗争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技术革新反映在人们心灵中所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烽火春秋》也可以说是农民思想的发展史。“在前进的路上”我们看到王书田保守落后、胆小怕事,诚恐儿子王保京实验失败,但事实逐渐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马书秀用自己的“独角戏”暗暗和社里的新技术较量,但在集体的胜利和他单干的必然失败的事实面前,他认了输。这两人经过思想斗争,终于站在了广大群众一边,同大家一起前进了。集体化每前进一步,总会出现王存财、王富贵这样三心二意的人物,他们怕穷庄稼汉的捻子蘸了他们的油;尽管他们在新鲜事物面前有时“心里凉了半截”,有时动摇不定,找不到主意和奔腾前进的革命洪流,最后还是把他们卷进了集体化的道路。在这里,我们看到无产阶级思想对小生产者的思想改造、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在农村中的阵地巩固和发展的过程。
《烽火春秋》突出表现了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不仅写出了他们的英雄行为和豪言壮语,而且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他们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像写王保京为了治蛐蛐整夜睡不着一段,就深深触及了人物的内心;写嫁出去的姑娘立志搞丰产,也深刻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意愿和决心。《烽火春秋》有不少篇章是英雄人物讲述自己的活动的像王保京的《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上大学》,李根印的《铁水红心》等,都深刻地反映了英雄人物对党和毛主席的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事业的忠心耿耿,以及对生产劳动和创造革新的苦心钻研的精神。由于《烽火春秋》深深触及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就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人物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渊源,并从中受到教育。
《烽火春秋》不仅写人写得广、写得深,而且也写得生动、形象、真实而富于艺术情趣。编写者不仅用了生动活泼、朴实准确的语言,用了艺术描绘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发掘了生活的诗意,斗争的诗意。用确凿的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事实,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通过众多的艺术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群众语言,使我们也受到书中先进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染,从而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教育。它使我们了解了具体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烽火春秋》是一部社会主义时代的乡村史,也是一部艺术作品。
《烽火春秋》写历史不是单就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分门别类地去写历史,而是写改变历史的人、写历史的主人、写英雄人民在斗争中和在生产中的思想与作为,以人的活动为经络,顺序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各个阶段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和本质。《烽火春秋》写一个一个的英雄。不是一篇一篇的列传,而是在某一时期侧重某件事来写某位英雄,因此,常常是在一个阶段的斗争中写一群英雄,或者是将一些主要人物分布于各个时期的各方面生活和各方面斗争中。这样就使乡村发展的历史背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同人的活动密切结合了起来。既讲述了乡村的历史,又突出了人物的艺术形象,使人们感到人物是真实的、是伴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部历史就是人民大众为求得自身解放而同一切反动阶级、剥削阶级、落后势力进行斗争的历史,是人们不断改造自然、改变社会面貌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技能、改造自身精神面貌的历史。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一步,每当生活推向高潮,在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中,就必然出现英勇的舵工和水手,他们的队伍将日益壮大。《烽火春秋》再次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变迁,涌现着越来越多的王保京式的人物,他们在高举红旗前进,他们有着坚定的立场、明确的方向、革命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党的教育和现实斗争中越来越丰富、高超、伟大和精湛。应该用大手笔来写人民的历史、书写当代英雄,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人民。《烽火春秋》就是一群知识分子——编辑、作家、助教和大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在以农村先进人物的精神教育自己,改造自己的同时,全力歌颂新事物、新英雄,并用热情的笔写下来的他们斗争的光荣历史。
总之,《烽火春秋》是一部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刻、艺术特色鲜明的好书。值得每一个热爱农村、关心农村、喜欢文艺的同志们精心阅读。
(刊于1963年5月26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