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月雪》话萧平
马家骏
两集电视剧《三月雪》在中央电视台一套20点06分播出,在儿童节前一两天,让小娟这个人物,在孩子心中深深留下了印记。继40集《大宅门》之后,《三月雪》才只短短两集,意义却非常深刻。看《大宅门》,长了不少知识,而看《三月雪》,更在感情上被打动。
《三月雪》是根据萧平的小说改编的,它写一个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小学女儿教师的英勇牺牲,像三月雪花一样纯洁美丽。原小说有个序幕:说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次会上,总支书记发现一个女学生,原是她老战友的女儿小娟。这才谈起往年故事。但电视剧把它删掉了。书记也改成了男的。
萧平是195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这篇小说的,所以序幕背影在学校。他当时正同三年级一位名字中也有“娟”
字的同学恋爱(即后来他的夫人),这同小说人物的名字不会没有关系。那位总支书记的原型,也是现实所有的。
我和萧平相识是1956、1957年在北师大进修期间。他姓宋,叫宋萧平,比我年长三岁。他是内蒙古师院来进修“文艺理论”
课的,常到我们苏联文学进修班听维·包·柯尔尊讲的《文艺学引论》。课后,有时来我们宿舍聊天,或拿他的小说(如《渤海之夜》)的底稿征求意见。那时他已是有成绩的青年作家了,他的小说集《海滨的孩子》被翻译成英语向国外介绍。1956年在团中央礼堂召开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萧平是正式代表,我们只是列席旁听。
萧平是山东乳山人,有北方人的直率。一次我回到宿舍,见我的俄文讲义续页上,他写了一行蚕豆大的字:“大骼子:雨衣借我一用,即还。萧平”
。不久,他来还雨衣,说去《人民文学》编辑部送稿子去了。萧平身材颀长,文质彬彬,为人和善,没有作家的架子,同学们愿意同他交往。
他幼年时家中很苦,13岁就去了哈尔滨当学徒。1944年回到故乡参加革命,作过小学教员。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他的经历和见闻,写得很真实。他的几部小说集,获得了各种文学奖。
1957年他回到内蒙以后,我们就没有见过面了。十多年后,忽然,1981年2月下旬,萧平来到我家。我还带他去拜访了另外两位同学。谈话间得知:他已调回山东,在烟台师院中文系教文艺理论。第二年,他还来过西安,在西安宾馆,还是开儿童文学会。这次,我去宾馆看他,还看叶君健和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浦漫汀。这时,萧平已是中文系系主任。谈起了他新写的《墓场与鲜花》,他还是创作不断。
1984年10月,我去烟台出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会在华侨宾馆开,离烟台师院较远,我没得看他和别的熟人。他听说我来了,就坐着小车子来会场看我。原来他已当了烟台师范学院的院长。他约我去他们学校作报告。隔了一天,烟台师院中文系系主任来接我上他学校。这位系主任叫王冰彦,也是北师大的老同学,还是70年代末经由萧平从陕西师大调去的,教古典文学。我临作报告前,萧平说,打算送些人到陕西师大代培,好增加师资力量。他说还有要紧事,得离开,回头再见。我作完报告,到吃饭,他也没回来。此后,至今也再没有见过他。不过,没多久,烟台师院来了干部,带着青年教师,拿着萧平写的条子到西安找我,我带他们去学校办手续而已。
近年听说他已是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该更忙了。这回看电视剧《三月雪》,自然想起萧平,想起他讲的在抗日根据地当小学老师的情景。先烈牺牲了,像三月雪一样纯洁、崇高;在艰苦下锻炼成长的孩子,必定更坚强。但愿有更多像《三月雪》这样的优秀作品,让广大观众欣赏。
2001.6.
(载2003年12月30日《陕西师大报》总329期第4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