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箱倒柜】韩城市雷许庄村下院雷族家谱资料集《后记》及《后记补遗》

标签:
故乡韩城雷许庄村雷族家谱 |
分类: 专栏《韩城人文--故乡风物》 |
韩城市雷许庄村下院雷族家谱资料集
《后记》及《后记补遗》
一. 后记
此事是今年正月我为母送葬之际向景宏、乙未、丁学各位提起的。其所以热心提及,实与我多年来从事文化工作和民俗研究有关。1970年至今的26年间,我在陕西省文化厅供职,1994年又担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从事包括民俗学在内的民间文艺研究。它使我对村史、家史及文化史、民俗史的研究颇感兴趣,对史留之物,尤为偏爱。现已至“顺耳”之年,即将退休,因此而时时泛起思乡之情,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有愿与乡亲们共兴许庄村业的欲望。
记得祖父雷仲鸣在村上教书时,于春节曾为我家大门上写过一副对联:“村后梁山永固,门前泌水长流”。我正是喝家乡泌水和吃梁山五谷长大的。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砾挚爱至深。人的成长、成才,皆以幼时在家乡受的教育为本。除家长外,村里的老者就是我的老师。我就是父老乡亲们看着、扶着长大的。其情之笃,莫能大矣,每每思之,感恩满怀。回顾先祖之绩,亦颇有几分自豪。
我曾在调查陕南略阳县山歌时,在一个资料上偶然发现,我们的先祖——北宋大理寺丞雷德骧之重孙雷简夫写有《新修白水路记》一文,并于1057年2月6日刻于略阳白水江畔的摩崖。上书“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管勾驻泊及提举黎州兵甲巡检贼盗公事骑都尉、借绯雷简夫撰并书及篆额(即“新修白水路记”六字字样)。读罢,对先祖为民谋利之举,十分敬佩,也为之骄傲。据《韩城市志》〔1991年12月出版〕“雷令公墓”条目解:墓“位于韩城金城南2公里处的夏阳乡北苏村北约200米处,有墓冢二,四周为耕地。考《宋史》:雷令公即雷太师(位为上公)德骧,字善行,广顺三年进士。又旧《韩城县志》载,宋时,有雷德骧者,合阳人,其弟与子孙,均为官宦。今渭南地区诸县雷姓,多为其后。”其实,这段资料线索,是韩城市志编撰办公室石启章等同志来西安采访时,由我提供的。以何为据?此据就是我父雷子安写的《仲鸣家谱》。因其上有“据宋史记载”云云。可见家谱于史有用、有益。如若没有此家谱,哪能提供此线索?我上初中时,曾看过“后窑”这一支(即雷载一系〉的家谱,记得上云,我族原籍山西,后迁合阳,再至韩城许庄。此与县志所载雷德骧系合阳人是相符的。余幼时常随祖父和乡亲于清明节赴苏村祭祖,以收个“红钱包”或“烧馍子”为荣、为乐,也常听到祖父讲雷德骧的名讳和传说。非此,焉知先祖若何?家谱之鉴,其义非浅!
为官如此,为民亦然。久负盛名的韩城秧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名旦“人参苗子”为省艺术界研究家所崇敬,但长期却不知“人参苗子”为何人,后来才知道他是本村的“三娃爷”——雷三娃。经我传出,艺界哗然,现已被载入秧歌史册,可彰其名,流传百世(见三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韩城秧歌》)。如再要深究“三娃爷”的家世,查查家谱,岂不明白了?可惜,昔日之家谱,只是代代人名的罗列,如果能及时记录如“三娃爷”这类名人、名事和村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村落变迁等,就会有更大的价值。盛世修志,以铭史实,立足发展,启示后人。如今,方志(县志)的编撰出版,犹如雨后之春笋,何不也写些村志呢?
追古思今,展望未来,喜见光明无限,前程似锦。愿吾村繁荣昌盛,祝后辈更加幸福。谨此感言,是为后记。
二. 《后记》补遗
——兼正原家谱所记之传讹
此资料集编定,即将付印,却有两个新资料的发现。一是雷仲勤先生电话告我,在雷许庄上院雷民兴家发现了《宋令公雷氏五门家谱》(以下简称《五门家谱》),并即托人捎来西安让我过目(该家谱是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年至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由雷必发、雷云汉、雷桂甲等所撰);二是蒙合阳县文化馆馆长、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史耀增先生热情相助,给我寄来了由合阳王德荣先生整理清抄的《雷有终墓志铭》(约3600字)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合阳县全志卷之三》有关雷德骧、雷有邻、雷有终、雷简夫等史实资料的复印件(约1300字)。这些资料的新发现,对考证雷姓家族的渊源、分流,辩别我村原家谱所记内容的真伪,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雷有终墓志铭》,因系宋代石刻碑文的实录,可视为最可靠、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史料。现撮其要者,笔录如下,以正昔日口传笔误之错讹,并为雷氏族源研究的深化,提供一些可靠的史料。
(左图及下两图皆为雷许庄村庙宇壁画)
①
“(雷)有终,字道成。其先曰方雷氏,女为黄帝妃。是生玄嚣,流庆颛顼。神明之后,其族番昌……。远祖咸,仕唐为左庶子,作相春宫,实充人望。……曾祖昶,祖皋,……累赠工部侍郎。先考德骧,……一举进士,上第起家,卒于工部侍郎。累赠至太傅……”(录于宋王曙撰、白宪书、王余庆王钦刻《大宋故宣徽北院使起复云麾将军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夏阳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侍中雷公【有终】《墓志铭》)。
②关于雷氏家族子孙的序列。
《雷公(有终)墓志铭》有“公即太傅(指雷德骧)之第二子也”之语。又有“长曰孝若(雷许庄原家谱书为孝茗),……次曰孝杰,……次曰孝绪,……次曰孝恭……。……弟二人,曰有伦,曰有庆;……妹一人,曰尼启;……侄二人,曰孝先,曰孝连;……嫡孙一人,曰嗣宗。……”由此可知:雷德骧的长子为雷有邻,次子为雷有终(并有三子有伦,四子有庆);雷有终生四子,依次为孝若、孝杰、孝绪、孝恭。(许庄家谱雷绵书,邻生五子:孝茗、孝杰、孝绪、孝先、孝杰。杰一子,简夫。”此属传讹。实际上此中有邻子只有孝先,而其他孝字四人,皆有终子。据《合阳县志》等史料载,雷简夫系雷孝先之子,雷有邻之孙,而雷有终《墓志铭》上说孝先为有终侄,亦说明孝先系有邻子。由此可正之为:雷德骧,四子,依次为有邻、有终、有伦、有庆。雷有邻,子孝先、孝连,孝先子简夫,筒夫子爵巨。雷有终,四子: 孝若、孝杰、孝绪、孝恭。其孙为嗣宗,却不知何子所生。
清乾隆三十四年《合阳县志》:(宋雷德骧,同州合阳人,周广顺三年(953年)进士,历右拾遗充三百判官。显德中(959年始)入受诏,均定随州诸县民田屋税,称为平允。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以属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见太祖白其事,气色俱厉,黜为商州司户参军。数年, 其子有邻击登闻鼓,诉中书不法事,普由是出镇河阳。召德骧为秘书丞。开宝七年(974年),以吏部南曹,同知贡举。历官右谏议大夫。雍熙二年(985年),同知京朝官考课。……端拱初(988年)迁户部侍郎。……淳化二年(991年),其(指赵普)婿卫濯讼有邻子秘书省校书郎孝先阴事,坐失教,责授感德军行军司马,二年卒。后追复旧官(赠太师、太傅——上公)。
据上院《五门家谱》所录《邑志》载:“雷德骧,字善行,合阳人(后周)广顺三年进士。弟德逊(进士),谏议大夫。子有邻秘书正字(亦为进士),有终宣徽北院使太保侍中。有终子孝若、孝杰并内殿崇班,孝绪供奉官,孝恭侍禁。孝先,有邻之子,进士,领军卫大将军,昭州刺使,分司西京。子筒夫,雅知刺使,知辰州,又知同州、尚书、职方员外郎。子爵臣,郊社斋郎。
雷氏家族之文德武功,事迹甚丰,影响颇大。如平叛王均、抗击契丹、兴修水利等,在《合阳县志》及《雷公(有终)墓志铭》、《宋史雷有终传》诸史料中,均有详细实录。因其文过长,不再全录。雷许庄上院《宋令公雷氏五门家谱》,亦有摘录。有兴者,可查阅。
④关于雷氏家族的诗咏、文荟。
查今人徐规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宋雍熙年乙酉(985)年,王禹偁(字元之)曾作有《献转运使雷谏议(德骧)二首诗》,余今尚未查到。但上院所存《五门家谱》中却摘有王元之(禹偁)咏雷德骧之弟德逊诗及宋名儒魏野咏雷有终诗各一首。录之如下:
当时直气压朱云,老作皇朝谏议臣。
章疏罢封无事日,朝廷犹指直言人。
题诗野馆光泉石,讲易梓堂动鬼神。
棘守下僚叩末路,斋心犹祝秉洪钧。
(元之,讳禹偁,出德逊门下。德逊工诗,善书法,尤精易学,故诗中云云。)
宋儒徵士魏野赞有终诗:
圣代贤臣丧,何人不慘颜。
新祠民祭祀,旧債帝填还。
卤簿尘侵訚,铭旌泪洒斑。
功名谁可继,敕葬向家山。
据上院《五门家谱》录《合阳志》:“(孝先)子简夫,曾知雅州。时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自注)未为人知,洵率二子来谒,公以书荐祁公于韩富欧阳公(指欧阳修——自注),三苏由是著名。”又载:“简夫,字太简,随父孝先耀州宅内,有十亩书院,公栖其中,作园居诗三十二咏。至景祐年间(1034)年始,州牧张逵刻石以记,石存书院中。公善诗,工书法,为宋名儒。(余1992年去耀县药王庙参观时,曾见到过上文所说的这块碑石的记载。
简夫曾于1057年撰有《新修白水路记》一文。查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雷简夫搬巨石》一文,记其在陕治水之才智。
⑤关于雷氏家族的祖居及分流。
《雷公(有终)墓志铭》载,雷有终景德二年(1005年)7月16曰卒,享年59岁(当生于947年),1005年11月16日葬于合阳县如意乡。又据上院《五门家谱》录《邑志》曰:“其子孙之在合阳者,散处各村至数千人,亦有显者。其同州、韩城、朝邑、澄城、华阴诸雷姓,悉系同族。合(阳)故有坟北乡大栅村,高冢若阜大可数十亩,祭田数十顷。……又有祖坟,在文王村。”《五门家谱》雷必发《族谱叙》中,有“族居韩城许庄十有三世,与本邑北谢村、东雷村,并渭南雷化镇、合阳、朝邑、澄城诸雷姓,俱系令公德骧后裔。”此供参考。
上院《五门家谱》录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进士、知韩城县事康行间所撰《重修宋贤雷公坟改道碑记》,知韩城苏村北雷令公四墓(今市志言二墓,不确),旧有碑文,后不存,实为憾。至于四墓各葬何人,或雷德骧墓何以在韩城?皆不得而知。希识者续考。我曾听到村里老者传说,德骧先祖于宋有功,战死疆场于边关,尸身难觅,宋王念其心忠功高,故奖制金头一具以厚葬,恐人盗而埋四冢以防(实埋一冢,以难辨何冢,此仅属传说,不足信)。
昔日,山水阻隔,交通不便,古籍难寻,信息不灵,所录者往往系口传之言,难免有误,我等不必苛求于古人。但后辈人据史实正其讹传,则是必要的。为不留缺憾,特补遗于此。如再发现错处,还需今后明君复正之。
在此集刊印之际,特感谢合阳史耀增、王德荣二先生惠赐史料。对雷民兴家慷慨献示《五门家谱》及雷仲勤先生的热心之举,亦一并表示由衷的谢忱。
(司马光文,雷简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