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迷胡传承人崔向虎(雷达)

标签:
华阴迷胡崔向虎崔春华雷达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典型的迷胡传承人崔向虎
雷达
崔向虎对迷胡的熟悉、热爱与精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经过近10年的相识、相处与合作,方认识到:他是一位陕西东路迷胡最典型的传承人。
说来有趣。我于1996年从陕西省文化厅退休,由于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的保护工作,就本能地关注着各门类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的问题。正当我苦于寻觅东路迷胡“后继人”的时候,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走进我的家门,拿来一张录有他自弹自唱的视频光盘要我看看,听听意见。我问他咋个想到要找我?回答简单:“我是慕名而来的!”经过一番闲聊,方知他是鼎鼎有名的迷胡师爷崔春华的儿子,名叫崔向虎。这使我十分惊讶。觉得崔师一家,我还是熟悉的:崔师小儿子崔天民,与我在艺术处共事多年,现任“非遗处”处长;他的大儿子崔向民写的关于迷胡的文章,我也读过,好像在剧协开会也见过面。但对面坐着的崔向虎,咋的就不曾相识呢?虽然惊讶无语,但对他还是怀有十分的敬意。这是由于他在我的眼里,是崔师迷胡演唱艺术真正的接班人!在迷胡很不景气的今天,他的突然出现,令我欣喜万分。当我得知他是崔师次子时,激动得我送了他一本我新出版的《绿叶集》,并念了其中悼念他父亲崔春华先生1997年8月去世的诗:
幽雅诗声堪妙唱,千姿百态洒洋洋。
三弦弹谱传精艺,桃李漫天散郁香。
幸喜先师录像影,珍留古韵永弘扬。
送君步道西行去,缕缕弦歌响耳旁。
如此,拉近了我俩的距离,打开深谈他学唱迷胡的话匣子,就难以收拢的了。
崔向虎,1949年3月5日生于华阴县西阳乡滩子村,1959年10月移民到渭南县固市镇页华村。上过小学。1961年至1970年在家务农,是辛勤耕耘、精通各类农活的“好把式”。1961年春节村上搭台请华阴迷胡名艺人赵长合,雷自义等演大戏,他首次登台在《大上吊》中扮演曲儿,在《大家喜欢》中扮演畔子角色,获好评。
1963年起跟随在陕西省歌舞剧院任迷胡教练的父亲崔春华和吴思谦,梅海泉等著名艺人学习三弦及迷胡剧唱腔,可弹唱《临潼山》,《古城会》、《刘备祭灵》、《武松杀嫂》、《阴功传》等三十多折〈回〉。在乡村组织自乐班、宣传队经常演唱。在担任村业余剧团团长和公社文艺队长期间操三弦、板胡等乐器,组织排导各类演出,使其演唱(奏)技艺日渐提高,受到群众广泛的好评。1964年——1970年期间跟随老师梅海泉,崔安广,郑思恭,田永长等前辈在家乡附近农家婚丧民俗中演出600余场次,深受欢迎。
1970年调临渭区供销系统工作至2009年4月退休。工作期间负责供销系统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工作,屡屡获奖,颇有名声。
2008年由铁板铜壁工作室为他录制《崔向虎三弦弹唱专辑》一套。内有三弦弹唱《临潼山》,《古城会》,《刘备祭灵》,《武大郎惊梦》等剧目选段,并由百度等网站收存流传。
当我仔细听完他送给我的那张录像光盘后,觉其弹唱俱佳。尤以三弦弹工突出,其沾、扳,搓、扣、揉、扫及大、小滑弦等技能都很娴熟。遂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生在迷胡世家,出自高师门下,弹唱正宗味美,超人技艺堪夸!”
通过多次接触,交流,我发现他对迷胡范畴以内的事,了如指掌,诸如一代一代老艺人、中青年唱家子的名字、演唱曲目、特点等根根底底,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凡我说的采风见闻、曲子分布及迷胡趣事,都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使我觉得他不仅是个迷胡篓子、迷胡字典,而且还是一位多思、多谋和很有艺术追求的人!
由于偏爱其艺,其才,就立即推荐他去大唐西市雨田文化公司任职。时,因我在那里充当高级顾问,负责非遗保护工程的建设,求贤若渴的我,真是喜上眉梢的哦!而此时的他,如鱼得水,尽显其才,把西市的非遗演出,搞得异常火爆,观者如潮!
2010年,他在雨田文化公司参加了由省文化厅在这里举办的陕西省秦腔(含迷胡)业余组大赛的乐队伴奏,工三弦。兢兢业业地坚持了20多天被誉为“舞台上的老黄牛”。2012年,他担任了大唐西市雨田民间文化艺术团团长,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共组织演出2600余场。其最突出者,莫过于用迷胡、秦腔、老腔、碗碗腔、长安道情、同州梆子等多种形式创作演出的各类节目了。如2011年由他作词配曲的戏曲联唱《长安八景美名传》被央视及省市电台和多家网站传播。其中10句唱词由秦腔,迷胡,碗碗腔,长安道情,华阴老腔等五个剧种演唱,受到专家与群众的好评。该年,他还在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首届戏曲音乐演奏大赛中获“特别奖”。同年年8月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朮节板胡演奏中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此后,他还到陕北、陕南各地采风学艺,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宽了创作路子,使他在以保护、发展迷胡曲种为中心的前提下,对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经验,也有所吸收。如此,就使得对迷胡曲种的保护与发展,充满了活力。
最使我受感动的是,他对迷胡的保护,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喊,而是毫不间断的坚守、演出、改良、传播与推广。
下面是我亲自目睹的几件事。
2014年 月 日,他约我去
2015年,我忙于10月在西安将要举行我的作品音乐会筹备工作,正发愁我1964年编曲的迷胡《说唱新庄》没人唱的时候,忽然想到时在长安区剧团乐队执三弦弹奏的崔向虎,想由他排导,由该团演唱。当我把曲谱发到他手机后不到20天,他就与李太平先生把它依曲排导好了并邀我去看,我看后非常满意,立即拍板录音。何以如此?就是由于他谙熟迷胡曲牌和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他这种钻研迷胡的硬功夫,真使我叹服!
鉴于他对迷胡事业的痴爱、专注和全力地投入,我建议由他牵头成立一个全省性的社会组织,把各地爱好迷胡曲子的人才力量统领起来,通过聚集人才、调查研究,促进迷胡曲子的保护、创新和发展。这个建议,得到他的赞同。但说“不急”,让他摸摸底儿再说。于是,他去东府、西府了解曲子班社队伍状况。向我推荐了华阴县五合村中年艺人崔华霞(著名迷胡艺人崔生华之女)等演唱的《皇姑出家》录像,与我去周至南集贤村采访著名艺人张万(曾在陕西戏曲研究院为李瑞芳等教过迷胡)的弟子高富德(现年81岁)。他这种对发展迷胡事业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令人感动!
前几天,他打电话,约我去东木头市去看他组织的另一台节目,原来在市场大潮中,他又移位于“尚友茶社”了。还是以迷胡曲子说唱为主体的“传统加时尚”的精彩演出。颇具新鲜感的是有许多来自五大洲的“洋观众”来观赏他的“土节目”,叫人不得不加倍地赞赏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开拓精神。
这个“宗”,就是由他父亲传给他的、永远也不会丢掉的“迷胡曲子”。我俩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说的尽是与迷胡有关的事。
他递给我一份由他起草的华阴东路迷胡有关传承人谱系示意图:
传说中清朝道光年间的三弦弹唱艺人,有胡月,法登卯,魏春燕......
由父亲老师起始的迷胡传人是:
第一代:李金章〈1865年——1938年〉迷胡三弦弹唱艺人,是父親崔春华的老师。
第二代;崔春华〈1919年——1997年〉〈崔向虎的父亲〉迷胡三弦弹唱艺人,省歌舞剧院、省戏曲研究院迷胡教练,崔向虎迷胡三弦弹唱、板胡演奏老师。吴思谦〈1898年——1973年〉迷胡三弦弹唱艺人,省歌舞剧院迷胡唱腔教练。梅海泉(1913——1993):迷胡艺人。以上三人均系崔向虎迷胡唱腔、三弦老师。
第三代:崔向虎〈1949年生〉迷胡,三弦弹唱艺人〈崔春华之次子〉自1963年跟父亲崔春华、艺人吴思谦、梅海泉、张长兴、杨天基等学习三弦及迷胡剧唱腔,可弹唱《临潼山》,《古城会》、《刘备祭灵》、《武松杀嫂》、《阴功传》等三十多折〈回〉。
第四代:郭新平,1969年12月生,自1982跟崔春华学三弦弹奏,现在渭南巿秦剧团乐队三弦弹奏员。
想不到,年过六旬的崔向虎,从2014年起,已给2008年5月出生的孙子崔阳阳在手把手地教着三弦弹唱技艺的了。他的心思是,父亲崔春华教给他的迷胡弹唱技能,绝不能在他的手里丢掉,要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看罢这些,仿佛在我的眼前,横起一条宽长的迷胡传承之路,前边走着的是一代一代的迷胡艺人之影,身后撒下的是叮叮咚咚的三弦之声......
2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