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话艺--华县皮影的文化价值思考(杜书文)

标签:
华县皮影皮影戏李夫人文化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华县皮影的文化价值思考
皮影是我国古老民间传统戏曲种类之一。全国各地自古有之。它用牛皮或驴皮经20多种工序炮制,精雕而成各种戏曲人物形象,借助灯光投影于白色布幕之上,配以唱词曲调,演绎各种戏曲故事,多为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影戏源于陕西,陕西的影戏源于华县(华州)在陕西皮影四大流派(东路碗碗腔、南路道情、西路弦板腔、北路阿宫腔)中,尤以东路碗碗腔中的老腔皮影最为有名。被誉为“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电影的“开山鼻祖”。然而它目前的生存状态却令人堪忧
皮影最早演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汉书.外戚传》和《事物纪原》记载:“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围,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唐代以来,繁荣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影戏的发展,尤以民间最盛。中唐时期,傀儡戏(包括影戏-皮影戏)配以说、唱、音乐,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最盛”。《影戏-故都百戏考(之四)》云:“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百年,唐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音乐各种杂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开始于此,亦在意中”。又云:“汴京之影戏即由长安流传而来,言颇有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又传曰:“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另据考证: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流传至今。《燕京岁时记》也记载:“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中则是影戏发源地。据民间传说,自明代以来,即在关中的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地区流行。《华县志》:“在清末……华县就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国时期盛行不衰,极盛时有38家”。
种种史料记载表明,皮影的祖先就在陕西华县。这不仅是陕西人的骄傲,更是华县人的骄傲。它像一株奇葩,长期开放在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难怪人们对华县皮影有“古文物”,“活化石”,“国宝”之誉。所以对于抢救、保护,当属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文物保护的需要,更是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需要。保护它既是历史的使命,又是我们的责任。轻易的丢掉它,是对祖先的背叛,历史的犯罪。
华县皮影制作非常精致,影人造型小巧玲珑,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角色以半侧面双目出现外,大部分为侧面单目。所谓“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正生正旦,鼻尖口小,朱红点唇,若有若无,秀婉妩媚。人物性格,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前额突出,更显气度英俊轩昂;方脸、大耳、宽肩、圆腰表现男性阳刚之美;柳眉、凤目、纤腰、莲足。表现女性妩媚阴柔之态;服饰、图案花纹,技法成套,于大轮廓中配以菊、兰、梅、竹、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烘托出中国古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帝王、高官的冠戴、龙服、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披,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凡此种种,都通过小小雕刀,雕刻得极为精致。色彩采用了传统绘画工艺,镂线分色,多次烘染,色彩对比强烈,自然协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人物造型,吸收了唐宋壁画风格,以元杂剧人物分类雕刻。人物脸谱、肢体品类繁多。一幅戏箱中贮存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风雷云电、天上人间、阴曹地府、鬼穴魔窟。凡古今中外万幻之象一应俱全。真可谓“一箱牛皮著五彩,代代故事藏九夹”。
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人组成,吹、拉、弹、唱、挑线分工精细,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装备简单运输方便,每人一辆自行车,就可带走所有道具。室外搭台:“两张方桌,九块木板,用椽八长九短,两条撇绳一挽,十二根麻绳有长有短,五页芦席一卷,扛一把镢头,你就甭管,一小时就能全部搞谄”。
华县皮影之魅力,完全在于它高超的艺术品位,和雕刻工艺的精巧。舞台上,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戏曲人物;生活中,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的多元化,已作为装饰品走进家庭、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也作为收藏品,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和喜爱。其艺术价值堪称经典。
自明、清以来,皮影戏剧作家辈出,剧目数不胜数。目前能保存下来的约有二三百部之多。最著名的剧目有《金碗钗》、《白玉钿》,《火焰驹》,《哭长城》,《香莲配》,《吴汉杀妻》,《后羿射日》,《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还有现代戏《换猪》,《一棵苗》,《长青指路》等等。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有描写男女爱情、才子佳人的,也有历史戏,武侠戏,滑稽戏。这些剧目文化层次大都很高,百姓喜闻乐见,百看不厌。剧本道白、唱词文学色彩浓厚,词句优美,富含诗意。人物形象描写生动逼真。念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如《白玉钿》(游园)中的唱词:尚飞琼唱:一朵方开一朵罢,
/风雨无情卷落花, /
皮影戏不仅以演唱形式博得观众喜爱,而且是一种极具装饰、收藏、展示价值的工艺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加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为皮影戏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舞台走进了星级宾馆、酒店、饭店、工艺美术柜台、旅游胜地、个人家庭。作为一种新型的装饰品和工艺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一些皮影艺人,在当前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搞起了皮影雕刻产业。该县的一位姓薛的皮影雕刻家就是发展皮影产业的领军人物。上世纪90年代,他发现不少人,拿着自制的工艺品在旅游点向游客展示销售,就产生了将皮影打入旅游市场的想法。随即联合了几位皮影艺人,成立了华县皮影雕刻工作室。主要销售对象是旅游景点、星级宾馆、饭店、工艺品商店和外宾。一副皮影可卖到数元,稍大点的可卖到上千元。每年收入可达千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华县皮影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华县柳枝镇梁堡村已成为县上最大的“皮影雕刻专业村”。他们刻制的皮影已畅销国内各个省、市,和港、澳、台,并远销欧美10多个国家。华县县委、县政府把皮影产业开发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扶助皮影事业发展的文件。激励皮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还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保证皮影事业后继有人。现在该县已有皮影文化传媒5家,皮影协会一个,皮影雕刻作坊4家,从事皮影雕刻的有近千人,每年雕刻皮影10万余件。而且继续发展壮大。一些皮影社出国演出时也带着皮影产品,既收到了经济效益,又传播了中国民间文化。完全有理由肯定,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成为促进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华县皮影既是“国宝”,“活化石”,“古文物”。就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传承。重要的首先是保护和抢救,为其创造生存的环境和土壤。积极培养皮影艺术人才,解决皮影后继乏人问题。设立皮影艺术培训学校,选择热爱皮影事业的青年男女,名师传授。把将要失传的皮影演唱艺术和雕刻技术,从老一辈皮影艺术家手里接过来传承下去,真正做到“返本开新”。对现有老一辈皮影艺人,要给以积极支持,解决他们演出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积极发挥皮影协会的作用,做好组织工作,开展学术讨论,大胆改革古老的皮影音乐。改变现在的古老唱法和古老的程式化表演手法。对一些演出不太景气的皮影班社,要给以积极扶持。多创造演出交流机会。鼓励皮影艺人在挖掘传统剧目的同时,结合现实题材,创作新的皮影剧目。省、市文化部门,要积极组织皮影戏汇演、调演、评选活动,奖励优秀皮影班社和优秀皮影艺人。鼓励他们走出去学习、交流、借鉴外地皮影的改革思路。政府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皮影事业鸣锣开道,财政上给以大力支持。办好皮影培训基地,扩大皮影雕刻专业村。珍惜省上已批准的“陕西皮影之乡”和“陕西皮影产业示范基地”这块牌子。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国内和国外的一切演出活动。扩大皮影艺术在国内国外的影响。鼓励皮影雕刻专业村成立皮影演出队,以产业收入补充演出队的正常活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既能发展皮影产业,又可保证皮影班社的正常演出活动。一举两得,取得双赢。
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尤其是汉唐文化积淀深厚的陕西,更应把对皮影的抢救、保护与传承作为“文物”、“国粹”加以对待,纳入规划。使其有充分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这既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不可推脱的责任。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老家华县,对本县皮影情有独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