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芜湖史话(98)五华山隐静寺:江东第二禅林

(2018-01-04 16:17:09)
标签:

历史

芜湖

柳拂桥

分类: 专题

五华山,原名隐静山,地处繁昌平铺镇,方圆四平方公里,以“峰秀、水清、石怪、洞奇”著称,由碧宵峰、桂月峰、紫气峰、行道峰、鸣磬峰五座主峰,以及凤凰峰、飞来峰等三座配峰组成,最高海拔289米。相传地藏菩萨从小九华、三华山前往九华山途中,曾经途径于此,故又称五华山,且名气日隆,甚至超过了它的原名隐静山。
隐静山,也曾名五峰山。《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寺观附·繁昌县〉载:隐静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刘宋(420-479)杯渡禅师建,旧额‘江东第二禅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改普慧禅寺。嘉祐三年(1058)建阁,藏御书百二十轴,郭祥正记。又建单传阁,列三十五祖,何麒记。明洪武初改今名,后历有修葺,明末就圯。崇祯七年(1634)僧真融等重建寺。有水、米、盐、酱池,创寺时诸物从中出。寺左太子坟,朝代未详。相传暹罗国(泰国旧名)王子瘗此。马鬣封存,蹋之声如洪钟。寺后有降魔塔,有御赐金经玉鸭碑。(《古今图书集成》第八百十四卷〈太平府部·祠庙考·寺观附·繁昌县〉已载。《道光繁昌县志》卷之四〈营建志·寺观〉亦录。)
这里的“相传暹罗国王子瘗此”,大约是指金乔觉。只是金乔觉不是暹罗人,而是新罗人。可以佐证的是《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古树碑刻附〉:
1、“隐静山桂,结花丹赤,与他种异。杯渡禅师每月夜趺坐其下。山有桂月峰以此。”
2、“杯渡松在隐静寺门外,杯渡禅师取新罗(朝鲜古国名)五叶松实种之,旁种他松,径袤十里。”
    这里修正为新罗了。杯渡为何亲手种植新罗之五叶松呢?因为金乔觉么?可是杯渡比金乔觉要早,也或者杯渡因为神僧,可以穿越时空。在佛教里也可以说的过去。
因为新罗五叶松,我们可以找到五华山与金乔觉的联系了。何况还有“瘗此”的传说呢。
查《说文》知:瘗,幽埋也。是埋葬的意思。而最具权威性的道光《繁昌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仙释〉,则否定金乔觉“瘗此”说:
杯渡神僧不知姓名,或曰西竺僧也。常乘大杯渡水,因而为号。在建康时惟荷一芦圌子(圌,chuan,读船音。芦苇编制的园形盛谷器),更无余物。或掷于地,数十人举之不能得。尝欲之瓜步累足杯中,食顷达北岸。潮沟有朱文殊者奉佛法,渡多至其家。后以袈裟裹锡掷空,随所往卜胜地,至邑南隐静山止焉。当卓锡时,有牧童见为一鹤飞过。渡曰:‘与汝有缘,当嗣吾法。’其后继渡住山,称龙安法师。渡手创普惠禅寺,甲於江右。经始时,所需木、米、盐、酱悉出四池中,取用不竭。每夕趺坐,有磬声自然飘至,神异不可备述。元嘉三年(426年)渡卒,后人复见,渡如平时。本邑与江宁覆舟山皆传为渡瘞骨处。南唐(937-975年)追谥深慈妙用大师。宋大观元年(1107年)以水旱祈祷有应,改赐慧严禅师。今寺前新罗五叶松,犹传杯渡手植。
变成杯渡“瘗此”了。只新罗五叶松不变。
杯渡亲植之新罗五叶松是很有名气的,它是隐静山的一个文化符号,也为盛唐诗人李白所喜。其《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云:
我闻隐静寺,山水鸣奇踪。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很显然,这里的“杯渡松”,就是说的杯渡亲植新罗五叶松。后来宋人张伯玉《隐静山》五古有:
高士浮杯来,投锡顿清绝。
到今千丈松,闲伴五峰雪。
凌烟孤鹤起,向晚啼猿歇。
不见纤尘飞,寒泉湛明月。
杨杰《隐静寺》五律亦有:
五岭碧崔嵬,云深隔世尘。
寺从梁氏建,僧自梵天来。
锡井三泉迸,松门十里开。
如今渡江者,见说不浮杯。
只要是写隐静山的,都是要说杯渡,也要说杯渡和他的五叶松的。
在三华山那儿是听说有金乔觉有大脚印的,只是没有见到。而在五华山,却有真实的大脚印在。是金乔觉的么?说也奇怪,在南陵丫山,也有关于金乔觉大脚印的传说,为什么都是和他那双脚有关呢?
隐静山,也就是五峰山,是曾经号称“江东第二禅林”的,香火是当然地旺盛过。还有人说,杜牧笔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就有隐静寺的。说是牵强附会应该不奇怪。那480之数,多是诗人估猜的,岂能当真?有专家考证过,在佛教盛行的南朝,江南是不仅仅是480家的。那480之数又因何而来?岂不怪哉!
五华山历史底蕴丰厚,位于山腰的隐静禅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800许年的历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佛教道场,在我国南传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崇高的地位,被佛教界和民间奉为“江东第二禅林”,也是古繁昌十景之一。至今,每逢地藏、观音菩萨的生日和圆寂日等佛事活动,朝山拜佛的香客仍骆驿不绝。而李白、梅尧臣、苏轼、范成大、米芾、张孝祥等一大批文人骚客留下的诸多名篇佳作,更给五华山优美之自然风景、浓郁之佛教氛围,增添了璀璨的人文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