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祠,又称敦素堂。是查宝源后裔为纪念有华封三祝的查宝源而建的,是查济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宝公祠座南朝北,祠前隔河原有广场,位于许溪下游的要道,
祠门与青山塔遥遥相对,祠东是独山墩。宝公祠原建于明代,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面积1737平方米。
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墙。最奇特的是该祠没有其他祠显示威严的台阶。整个祠堂平地而建,可能与仁厚长者查宝源为人平实、低调有关,在建筑风格上以
示不忘祖训之意。其后裔居住地就命名为“聚德里”、“仁美里”。祠堂侧立面形式简洁,只有单一的马头墙,但墙体高耸,面积庞大,气势磅礴,给人似乎有一种
不怒自威的感觉。

宝公祠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仪门由大门、过厅和仪厅组成,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二进为明伦堂,是祭礼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墙上书有朱熹手体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三进为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祠堂内立柱横梁,错落有致。门厅前有一对方型汉白玉柱,柱底为汉白玉抱玉鼓。门厅两边四间厢房的门窗均有透雕图案,上有阁楼。门厅内有十二根银杏木檐柱和二根金桂,上首径约八十厘米的月梁,刻有精美的双狮绣球圆雕,下面是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达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国家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考察后不禁赞叹:“这祠堂柱础之大,梁坊雕刻之精,可以和故宫媲美。”

因祠堂主要是处理家族事务,参与的族人较多,为保证安全,厅堂两侧各设一疏散出口。大厅后长方形天井里设有两个金水池,池上建有护栏,三道五级台阶直通寝厅,按照严格的“寝厅之制”,中龛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两龛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寝厅上有寝楼,清一色木雕门窗,靠天井设有“美人靠”,
两厢建成飞檐式阁楼,倚栏观望,十分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