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水的小木桶,方言称为“提亮子”。
1.“亮”的本字绝不是“木亮”
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亮”的本字是什么。忽一日,见某方言字典中有个“木亮”字,释曰:“有提梁的木制小水桶,江淮官话”。似乎,“亮”的本字就是这个“木亮”。可惜,这个字是典型的后造字,不仅《说文》不收,连《康熙字典》也没有,甚至用海峰五笔都打不出来。
所谓后造字,是因为方言中的很多字实在写不出来,后人便硬造一个字代替。实际上,方言中的难字、怪字基本上都是通用字,只是由于它顽固地保存着古音,与现在的普通话对不上号,后人难以识别。举两个例子:果核,方言读若忽子、胡子,后造字(枂骨),其实本字是“覈”,“核”是假借;瓶塞子,方言称为瓶足子,后造字“𡎺”,其实本字就是“堵”“塞”。
2.“亮”的本字不会是“梁”
既然“提亮子”是个有提梁的木制小水桶,或曰,“亮”的本字就是“梁”,不少方言字典坚持这种主张。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其实不然。
“提”,在这里肯定指悬持,提挈的东西就是“梁”。所以,“梁”已经蕴含在“提”当中。如果将“提亮子”解释为“提梁子”,那么,它只是强调了“提梁”这个动作,却没有描述提的到底是什么容器。有横梁的容器实在太多了,“提梁”所指过于宽泛,不符合方言给什物命名的规则。




3.“亮”的本字就是“量”
量,liáng,基本含义有两个:其一,量器,指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升等;其二,动词,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衡量、丈量。
“量”指容器,“提亮子”正好是容器,而且“量”“亮”读音相近,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亮”的本字似乎就是“量”。
问题是,“量”的核心含义是动词,《说文》“称轻重也”,表示衡量、丈量、测量。引申为量器,只能指斗、斛、升之类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而不能泛指一般的容器。“提亮子”属于一般的容器,根本不是量器,似乎“亮”的本字又不是“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管怎么说,“提亮子”毕竟是容器,跟“量”肯定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亮”的本字一定是指容器,“提亮子”就是手提的容器。
(1)“亮”通“斛”
斛,读若洪,洪亮;
斛,读若衡,衡量;
斛,读若和,连也,音近亮;
斛,读若化,融化,融读若容,容量;
斛,读若含,含量;
斛,读若孩,儿也,二也,两也,音近亮;
斛,读若寒,寒冷,冷音近亮;
斛,读若好,良好,良音近亮;
斛,读若合,两两相合,两音近亮。
(2)“亮”通“桶”
桶,从甬,读若容,容量;
桶,读若童,儿童,儿读若二,两也,音近亮;
桶,从甬,涌动,读若洞。洞眼,眼读若仰,方言读若亮;
桶,捅,引也,读若仰,仰方言读若亮;
桶,读若通,通亮;
桶,洞也,胆量、斗量。
亮,读若连,同也,读若桶;
亮,读若谅,信也。相信,相同,读若桶;
亮,读若良,良好,好合,合者同也;
亮,读若粮,谷也,禾也,禾读若合,合者同也;
(3)“亮”通“皿”
亮,明亮,明读若皿;
亮,读若帘,幕也,幕读若皿;
亮,读若脸,面也,面读若皿;
亮,读若怜,怜悯,悯读若皿;
亮,读若联,联盟,盟读若皿;
皿,读若民,黎民,黎读若亮;
皿,读若敏,灵也,灵读若亮;
皿,读若满,溢也,读若仰,方言读若亮;
皿,读若命,命令,令读若亮;
皿,读若磨,研也,读若亮。




以上“斛”“桶”“皿”三字,从读音和用途上,都有可能是“亮”的本字,哪个更为准确呢?
皿,所指范围最广,本义指饭食之用器,泛指碗、碟、杯、盘一类饮食用具,不太可能指提挈的容器,最不可能是“亮”的本字;
斛,量具。桶,本义方斛,本义也是量器,方言将老式脱粒的大木桶称为斛桶。在很多情况下,斛、桶意思相同或相近。在读音上也如此:合者,同也;呵护者,疼爱也;孩者,童也;红者,红彤彤也。
斛、桶作为量具,一般是没有提手的。后来,随着这些量具在民间推广作为一般容器,为了使用方便,便在上面增加了一个横梁,称为“提量子”,即可以提着的量器。在这里,发生了两个变化:其一,原先的量具推广成为民间日常盛水或其他东西的容器,这种情况非常多见;其二,增加了一个横梁,使用起来更为便捷。
要之,民间所说的“提亮子”,本字是“提量子”。虽然大水桶也有横梁,但一般是肩挑而不是手提,所以“提量子”特指木制的小水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