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有一种常见的野草,称为“马疙了子”(注音)。一年生或多年生,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穗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长在水边或水中,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
这种野草种类繁多,通称“蓼”。蓼,liǎo,《说文》辛菜,蔷虞也,从草翏声。《本草·释名》蓼类性皆飞扬,故字从翏,高飞貌。“蓼”茎弱,高耸,在头上穗状子实的重力作用下,往往迎风摇动。
liǎo、liù、lǎo、luō,多与抬起、升高有关。鸟,高飞也;撩,掀起也;燎,火起也;潦,水涨也;嘹,声音高升也;捞,兜起也;捋,提起也。L声与d声很多是相通的,“鸟”上古音读若diǎo,远古音是du,小鸟都都飞也。表示抬起、升高的字,也有好多是d声:升,上古音读若蹲;飞,上古音读若都;上,上古音读若登。由此可见,“蓼”当是取音于高飞、摇动。
“蓼”的俗名也很多,诸如蔷、蔷虞、虞蓼、泽蓼、辣蓼草、柳蓼、川寥、药蓼子草、红蓼干草、白辣蓼、胡辣蓼、辣蓼、辣柳草、撮胡、辣子草、水红花、红辣蓼、水辣蓼等。
“蓼”其类凡七种,紫蓼、赤蓼、青蓼、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紫、赤二蓼,叶小狭而厚;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也就是说,“马蓼”是“蓼”家族中的一个品种。
马蓼,马者大也。在方言中,“马”通常表示大,比如:马路,大路也;马蜂,大黄蜂也;马勺,大勺子也。马蓼,是“蓼”家族中叶子最为阔大的一种。所以,方言所说的“马疙了子”,当指马蓼,称为“马疙蓼子”。原来它只是“蓼”的一个品种,后来泛指所有蓼类植物。



问题是:“马疙蓼子”当中的“疙”,本字是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古代多用叠词表示动植物的名称,“疙”一定是“蓼”的别称的同音字。
《说文解字注》“蓼,辛菜,句,蔷虞也。郭朴皆蔷为句。虞,蓼为句”。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蓼,又称“句”;其二,蔷,又称“句”。考虑到“蓼”称为蔷虞,蓼(liǎo)、句(gōu)、蔷(qiáng)、虞(yú),这几个字的古音极有可能是相同的。(1)蓼,前文已指出其上古音读若都;(2)句,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相当于“逗”,可见“句”上古音读若逗;(3)蔷,古音读若色,但是“蔷”从啬,啬的本义是节俭收藏,而“藏”方言读抗,上古音读若逗。墙从啬,墙的本义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竖也,立也,而“竖”“立”上古音读若逗。可见,“蔷”上古音读若逗。(4)虞,yú,上古音读若逗,不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正因为蓼、句、蔷、虞这几个字上古音相同,所以《说文解字注》强调“蓼”“蔷”就是“句”。这是因为,“句”上古音读若逗,音变为gōu。d声与g声的相通是非常普遍的,gōu、gu与dōu、du在方言中经常相通。



那么,“马疙蓼子”的正确写法是否是“马蔷蓼子”?非也。方言叠词经常用两个以上的读音表示同一个字,这两个以上的读音是这个字不同时期的读音。比如:王八蛋,本字是“毒”;王老五,本字是“大”;一塌糊涂,本字是“糟”。由之,“马疙蓼子”的正确写法应当是“马蓼(gōu)蓼(liǎo)子”。当然,我们肯定不能这样写。
“蓼”又称为𧀺。这个字有点怪,有的电脑可能无法显示:(上艹下左吉右页)。《广雅》云:荭、茏、𧀺、马蓼也。《博雅》龙𧀺,马蓼也。“𧀺”,读若xié,但是古无jqx,xié方言读若gōu、gē。所以,方言所说的“马疙蓼子”,可以写为“马𧀺蓼子”。只是“𧀺”过于偏僻,“蔷”“句”现在的读音差别又太大,不妨就写为“马勾蓼子”或“马疙蓼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