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树,常绿乔木,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栽培范围几遍全国。较耐寒,抗干旱,耐贫瘠,但不耐水淹。生长缓慢,寿命极长。树皮红褐色,分枝稠密,小枝细弱众多,枝叶浓密。木质细致,有香气,耐腐力强。叶子鳞片状,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球果近卵形,种子长卵形。柏树全身都是宝,树脂、树油、果实、枝节、树叶均能入药使用,而以侧柏的种子柏子仁和侧柏叶在临床上应用得最为广泛。
关于“柏树”含义,比较出名的解释有五种,但肯定都是不正确的。
(1)贝形。柏树冠呈墨绿色的圆锥体,好象贝壳。我国古代源于生殖崇拜,崇尚外形呈圆锥状的贝壳。所以,柏树名称源自“贝”,“柏”与“贝”读音相近,“柏树”就是“贝树”。这个说法非常幼稚:第一,并非所有的贝壳都是圆锥状;第二,柏树的外形跟贝壳没有任何可比性,把两者拿来类比纯粹是脑子进水了;第三,白、贝,古音分别在铎部、月部,读音差别较大。
(2)扁枝。“柏”音近“薄”,指它的叶子是扁平的。柏树,方言称为“柏枝树”,就是强调它的枝叶是薄的、扁的。这个说法也比较蹩脚:第一,柏树分为扁柏、侧柏、圆柏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柏树叶子都是扁的;第二,“柏”音近“薄”,但是,并非薄的东西都是扁的;第三,方言所说的“柏枝树”,“枝”并不是指叶子,也不是指枝条,但是柏树的枝条不可能是扁平的。
(3)阴木。《六书精蕴》:“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古籍中多有这类阴阳五行之说,一笑了之即可。
(4)鬼魄。《春秋纬》诸侯墓树柏。《前汉·东方朔传》柏者,鬼之廷也。大概是因为“柏”读音近魄,古人以为与鬼有关。其实,松柏守墓主要取其常绿不刁,寓意永垂不朽。
(5)鞠臼。《尔雅·释木》柏,椈。《礼·杂记》畅臼以椈。《注》“疏畅郁鬯,以柏为臼,以桐为杵。柏香桐洁,于神为宜”。《埤雅》“椈性坚緻,有脂而香,故古人破为臼,用以𢭏郁”。畅臼以椈,只是柏树的一种不常见的用途,不可能是“柏”的本义。

植物多以花、叶、根、杆的特殊性命名,既然柏树方言称为“柏枝树”,我们就得从柏树枝条和枝干的特殊性入手。
柏树的枝条和枝干有三个特点:
(1)常绿。这个特性不足以将其与别的植物区别开来,不可能是“柏”的本义,因为常绿的植物实在是太多了;
(2)枝密。柏树小枝细弱众多,枝叶浓密。柏,通迫、薄。“迫”的本义是逼近、窘迫,“薄”的本义指树枝相迫不可入,从字义上看,“柏”有可能指树的枝条浓密。柏枝树,就是多枝树、密枝树。
(3)坚緻。柏树生长缓慢,质性坚緻,是典型的柞木、檀木。“柏”通迫、薄,指此树的质地致密、紧密、细密。


那么,“柏”到底是指枝条浓密,还是指质地致密?
(1)枝条浓密的树很多,质地致密的树也很多。但是,古人很少以枝条浓密来给树命名,而以质地致密给树命名的却比较多,比如:柞棫刺、柞栎树、黄檀、黑檀等。
(2)柏树一般枝条浓密,但有时也显得稀疏,长势如何取决于生长环境与树的年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柏树一定就是枝条浓密的。
(3)树木相迫、相薄,主要指树与树之间,而不是同一棵树的枝条之间。枝条浓密,一般称为密(猛)、茂(务)。
从各方面情况看,“柏”更有可能指质地致密。


那么,如何解释“柏枝树”?它分明是指树的枝条呀。
其实,“枝”的本义并非指树的所有枝条,而是指粗大的枝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枝曰条,浑言之也;条为枝之小者,析言之也”。也就是说,大的枝条称为“枝”,小的枝条称为“条”。
大的枝条经常跟主干一样粗,如果树长得歪斜,往往主干与大的枝条难以分清,所以南方经常将树干也称为“枝”。比如“酸枝木”指质地坚硬的树木,这里的“枝”一定是指树干或粗大的枝条,不可能指小树枝。依此理,“柏枝树”的“枝”也是指树干或粗大的枝条。
表示树木质地细密、致密、紧密的字有“柞”“檀”“酸”,我们再来看看“柏”是否与这些字的读音相通。
(1)白,曰也,语言之气。语读若郁,浓密也;言读若严,严密也。白,西方色也,醋从昔,读右西。醋者酢也,读若柞。
(2)柏从白;习,習,从白。习读若细,细密也。习者重也,重木也。
(3)迫,压迫也,压榨也,榨读若柞。
(4)粕,渣滓。渣读若柞。
(5)白,谈也。聊天,方言称为“谈白”。谈读若檀。
(6)泊,停止也。止读若致,致密也。
(7)帕,巾也,读若紧,紧密也。
(8)拍,通按、揿、压,乍也,读若柞。
(9)怕,无伪也,伪下曰诈也。诈读若柞。
(10)柏通椈,读若筑,塞实也,使之坚实也。
概而言之,“柏”通“柞”“檀”“酸”,不是指枝条浓密,而是指质地致密。方言称为“柏枝树”,“柏”指质地细密、致密,“枝”指树干或粗大的枝条,“柏枝树”就是树干或枝条质地细密的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