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豌豆是豆类植物的一种。
实际上,“豆”的本义指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有些火锅店号称“豆捞”,这里的“豆”就是本义,即在锅里面捞。
表示豆类植物的本字是“尗”,象形字,下面是根,上面是初生之形,字又作“菽”。“菽”之所以后来假借为“豆”,是因为“菽”古音读若豆。

豌豆,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蝶形花科,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亚洲西部。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小叶卵圆形,基部耳状包围叶柄。荚果长椭圆形或扁形,种子2-10颗,圆形青绿色。花白色或紫红色,花瓣蝴蝶形。
豌豆适应性非常强,南北都可以种,生长期也较短。豌豆苗生长迅速,被称为救荒菜。豌豆,百谷中最先登者,可以三吃、四吃。嫩时青色可整棵作蔬菜,间苗留尖炒食也嫩绿爽口;子实稍成熟后烀熟当零嘴吃,边剥荚边食用;子实完全成熟后炒食,比较硬,需要牙口好;子实磨成豆粉食用,别的风味。

豌豆,方言读若安(eān)豆。
坊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安豆的民间故事:有一次乾隆和宰相张玉书两人微服私访到泰安暂宿,君臣二人吃了凉粉、粉皮等制成的风味小菜,胃口大开。饭后与店小二攀谈,才知泰安人家喜欢把豌豆制成团粉,再加工成粉块、粉皮、粉丝。乾隆没见过豌豆,认为豌豆应该是像碗一样大的豆子,不贴切。因为他在泰安吃到了豌豆做的食品,便赐名“安豆”。
这当然是民间没有任何根据的传说,不值一提。

豌读若安,又别称为𧯡、䝀、豍、𧯪。
(1)安,ān,《说文》静也,竫也,亭安也,本义安定、安全、安稳,上古音读若逗。安装,“安”在这里是注音字,意思是拼接,本字是“凑”,方言读若“逗”。将东西安装上,方言称为“逗上”。掩,方言读若豌,淹读若安,可见豌读若安。
(2)豌从宛,而“宛”古音读若逗。古代有一个大宛国,“宛”在这里读若月,而“月”上古音读若逗。宛如、宛若,如、若上古音读若逗。
(3)安、豌,古音相同,都读若逗,“安豆”就是“豌豆”。但是,“安”的本字不是“豌”,“豌”明显是个后造字,因为人们实在猜不出来“安”(eān)的本字是什么,便硬造了一个“豌”。
“安豆”之“安”,本字是“胡”,“安豆”就是“胡豆”。古时豌豆亦别称“胡豆”。《本草纲目·豌豆》“胡豆,豌豆也。此豆(按:蚕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太平御览》云:张騫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
不难看出,由于蚕豆、豌豆都由张騫从西域带回来,开始都称为“胡豆”。可能,为了避免两者同名产生混淆,后来豌豆不再称为“胡豆”,改写为“豌豆”。也可能,隋朝为了避讳改“胡豆”为“豌豆”。但是,方言顽强地保留着古音,一直将豌豆读为“安(逗)豆”,即胡豆。
安,通胡,相当于“番”,西番也。石榴来自西番,又称为安石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