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庆不怎么种植小麦,也就不怎么吃面食。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其一,今天的一些面点,上先要么没有,要么都是用米粉做成的,比如:粑粑、糊糊、切糖、年糕等。安庆有名的糕点小吃,几乎都不是用面粉制成的,比如:方片糕、绿豆糕、杂酱、墨子酥、炒米、酥糖等。
其二,安庆的面汤类食品,只有面条、馄饨、水饺为数不多的几种,而且来安庆的时间明显不长。馄饨、水饺,平常人家是不做的,只有在馆子里才吃得到。北方人老说“过年的饺子”,而安庆人直到现在过年也不吃饺子。平常人家吃得最多的面食是挂面,但自家巧媳妇并不会做,要到小作坊里用小麦去置换。有意思的是,“下”安庆方言读若哈,但在说“下面条”时却读作普通话,这说明“下面条”是个外来语,进一步说明面条来安庆的时间不会太长。
其三,米粉的粘稠度比面粉差很多,但在制作浆糊粘东西时,安庆人却多用米糊。并不是因为米糊糊好用,而是用习惯了。上先手工做鞋,先要用碎布头子、片筋褙壳子,用做纳鞋底的原料。褙壳子时用的浆糊,都是用米糊做的。过年贴门对子,要么直接用粥,要么用米糊糊。

面条,安庆方言称为挂面。这是因为,刚制作好的湿面要挂在竹篙子上晒干。充分干燥后,成籽地放在稻箩里,食用时根据需要小心折断拿出。由于面条多用来救急,一稻箩面条要吃很长的时间,所以安庆人不习惯吃湿挂面,因为湿挂面不能久放。
安庆人不喜欢吃机器制作的切面,觉得这种面条不软和、不匀汤,而且要花钱买。切面,安庆方言称为洋面,因为是用洋机器做成的。
遇到农闲时节,为了改善伙食,安庆人偶尔也制作手擀面,这是面条中的极品。制作方法也不复杂:把面粉用水调和、揉软、醒好→用擀面杖将揉好的软面团擀薄→将薄面饼切成条状,面为宽面条→下锅加佐料烧熟待食。



下面条的基本程序是:先将配料、佐料做好,放置在一边→将挂面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放入事先做好的配料中搅和。
安庆人下面条不是这个法子,作兴一锅煮。基本程序是:将挂面放入开水中→尚未完全熟透时直接往锅里加入配料、佐料→再闷烧一会儿出锅。
那一种方法好呢?这是口味问题,说不清。从理论上讲,肯定是安庆人的法子好一点,因为单独下挂面再捞出,面汤的味道就失去了。估计,别的地方下面条的方法是跟馆子里学的,而馆子清水下面条并不是因为这种方法好,而是没有法子,因为这种方法来得快,不需要频繁换汤。

挂面,着实是应急的佳品,制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并不单调。
阳春面。就是清水面,只加佐料不加配料,安庆方言称为秃面。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就算没有配料,放点杂酱、剩菜总是可以的。
鸡蛋下挂面。鸡蛋有两种做法:一是将鸡蛋直接打入锅中,做成荷包蛋;二是将鸡蛋煎成鸡蛋饼再放入锅中。
鸡汤下挂面。鸡汤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所以鸡汤下挂面难得吃上一次。反过来,有了鸡汤你不下挂面,光秃秃地喝也没意思,所以有了鸡汤往往一定会下挂面。鸡汤和挂面,算是睡觉遇到着枕头。
肉丝下挂面。又称为汆肉下挂面,这是招待上等客人的。你时常会看到某个老几在肉铺里割一点点猪肉,他一稳是要汆肉下挂面。
俗话说,“豇豆子下挂面两不粘”。因为挂面是长长的,豇豆子也是长长的,但它们是两类不同的东西。其实,豇豆子基本上不用来下挂面,因为它是蔬菜不是荤菜。就算真的要用豇豆子下挂面,也会把豇豆子切碎,不会这样长长地与挂面做伴。

安庆人的主食是大米,平常吃干饭或稀饭。面条在安庆比较金贵,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舍得吃。
生日。小孩子过生日,大多是忘记了。家庭条件好的,煮粥的时候顺带煮一个鸡蛋了事。大人过生日,往往可以吃上一碗面条。
生病。没有胃口的时候,吃点流食容易开胃,挂面、稀粥是最佳选择。
病愈。安庆风俗,凡是卧病恢复的,都要吃顿好的,为了滋补元气。过去条件有限,吃顿鸡蛋下挂面就算不错了。小孩子大病刚愈,还不一定能吃上挂面,搞不好买几个水果糖或炒一些番瓜子打发了事。
救急。家里来了贵客又不能留下吃饭,往往要烧茶或下挂面,这样来得快。如果是留下吃正餐,一定是不能下挂面的。安庆的风俗,虽然挂面比较金贵,但还是没有鸡鱼肉三牲金贵。
打尖。过去,时常有一些连天带晚才能完成的生务,比如:瓦匠砌锅台、木匠打桌子。这样,晚上九十点钟收工的时候,就要下挂面打尖。还有的时候请人干重体力活,比如:脱土坯、挑石头、驮木头,也要在中餐与晚餐之间下挂面打尖。
过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小年和大年的中餐,安庆一些地方都要吃鸡汤下挂面。这时候,鸡汤是现成的,挂面也是个好东西,小孩子往往吃着一饱,年夜饭都吃不下去了。
做月子。奶奶节做大小月子,要吃十几个鸡。这时候鸡汤有的是,有了鸡汤不下挂面都对不起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