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昆虫。虫,蟲,象形,昆虫的通称。虫乃不𠂹尾之它,它乃𠂹尾之虫。其卧曰虫,舒之曰它。虫、它实一字也。《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豸,zhì,《正字通》与脊同,《说文》本作𠂹,重文作𦟝。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体长、无脚的虫,如蚯蚓之类。“虫”本字指毛毛虫,而不是成年飞虫,取音于“动”。古无舌上音,“虫”古音读若动,毛毛虫蠢(虫)蠢(虫)欲动也。由于“虫”古音读若动,所以古代“虫”又通称所有动物。比如:老虎称大虫、蛇称长虫。《大戴礼》“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鱗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蛹,yǒng,茧虫也。喻四归定,“蛹”古音读若动,涌动也。蛾,牙虫也,蛾、牙古音相同。蛉,蔑蠓也,各本蔑作蠛,蔑之言末也。líng音近ni,与“倪”(小)相关,比如:铃(大者曰钟,小者曰铃);岭、零、玲。蛉通螟、蠓,ming音近mi,也是表示微小,比如:糜、蒙、蔑。昆,同也、众也,遂为虫类的统称。

2.知了。蝉,寒蜩也。蝉古代又称为蜩(tiáo)、螗(táng)、蝘(yǎn)、蜋(láng),并称螗蜩、蜋蜩、寒蜩。虽然各字现在读音不同,但古音都读若寒,蜩通啕,螗通唱,蝘通喊,蜋通啷。所以,“寒蜩”称呼最为出名。“寒”明显是借字,本字应当是“喊”,因为知了最典型的特征是鸣叫。知了,应当是“蜩蜋”的音变。


3.蚂蚁。蚂,通马,在昆虫中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蚱、马蜂、灶蚂子。蚁,本作螘,通蛾,微小也。蚁、螘、蛾、我、娥、牙,古音相同。蚁又称为蛾蛘(蚼蟓),蛾、蛘通指小虫子,并不专指蚂蚁。蚁之大者别名蚍蜉,又称蜉蝣、蜉䖻、渠略。蚍蜉,蚍古音读若颇,颇大也;蜉,古音读若泡,膨大也。蜉蝣,蝣古音读若都,大也。渠略,渠古音读若巨,巨大也;略古音读若螂,大也。



4.蟑螂。古称蜚(fěi)蠊,又写为飞蠊。蜚,古音读若颇,颇大也;蟑螂并不善飞,飞通蜚。蟑螂,蟑古音与长、丈、唐、堂、荡相同,读若荡,大也;螂、蠊字义一样,古音与郎、廊、梁、浪相同,也是表示大。安庆方言将蟑螂称为灶蚂子,因为蟑螂夜间喜欢在灶上活动也。蜚蠊在方言中音变为负盘,讹盘为婆,而讳称为香娘子也。



5.螳螂。受到成语“螳臂当车”的影响,有些字典认为“螳螂”相当于搪拦,指螳螂可以用前腿搪拦外敌也。这个说法完全是误解,螳螂是凶狠的肉食昆虫,并不是只能防御的小虫子。螳、螂两个字都表示大,所以,螳螂有时又指蟑螂。方言将螳螂称为飞马、刀螂,飞通蜚,大也;马通蚂,大也;刀通大,大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昆虫一般有卵、蛾、蛹、蝶四个阶段,人类见到的一般是成虫,所以昆虫名称中的很多字都表示大,以区别于幼虫。蚂、蟑、螂、蜚蠊、蜉蝣、蜉䖻、渠略、螳螂等,都表示大。

6.蚊子。俗蟁,秦晋谓之蜹,楚谓之蚊。亦作𧏎、䘇、蚉。wén,𧓹,蟁或从昬,以昬(hūn时)出也。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蚊子并非黄昏时才出现,只是读音从昏。又有人认为,蚊通嗡,蚊虫嗡嗡叫也。这个解释也有问题,嗡嗡叫的虫子很多,非常突出的是蜜蜂和苍蝇,而不是蚊子。形容声音小,往往说“好象蚊子哼一样”。古无轻唇音,“蚊”古音读若麻、糜,微小也。蚊子又称蜹,通蠛蠓,方言称为蠓子,小蚊子也。


7.苍蝇。苍,苍色,青色也。《诗·小雅》营营青蝇。这证明,“苍”的确指青色。同时这句诗也证明,“蝇”得音于营营,表示苍蝇飞来飞去的叫声。《陆佃云》蝇交其前足,有绞绳之状。《说文》虫之大腹者。那么,“蝇”到底是什么意思?应当说,《说文》的解释是正确的。蝇、孕古音相同,蝇从黽,谓腹大如黽之虫也。黽(měng),青蛙也。苍蝇的幼虫称为蛆,又名蝍蛆,本义指蜈蚣等长虫。因为苍蝇的幼虫外形好像蜈蚣,所以也称为蛆,音变为qū。还有一种大苍蝇称为虻,因为喜欢叮在牛身上,方言称为牛虻、牛没没儿。同蝱,méng,黽也。




8.蜈蚣。又称蝍蛆、蠼螋、钱串子、足丝蚁。蝍蛆,鲫通节,一节一节也;蛆,jū,足也,蜈蚣多足也。蠼螋,蠼通蛆,足也;螋,通虬,长虫也。蜈蚣,蜈古音读若胡,通须,足弓也;蚣通蜙,众也,多也。蜈蚣,多须虫也,多足虫也。

9.跳蚤。本字𧎮,通蹴,蚤、蹴古音相近,读若就。以足逆蹋之曰蹴,向上跳起来,方言称为“蹴起来”。跳蚤又称为乌蚤,从字面上看,好象是形容跳蚤呈黑色。非也。乌通马,大也,乌蚤即大的跳蚤。小的跳蚤称为虱子,虱本字蝨,从虫卂声,古音读若纤,微小也。


10.蜘蛛。蜘通织,蜘蛛善于织网也。蛛,古音读若豆,圆形也,蜘蛛的形状好象一个圆形的珠子也。有一种小型的蜘蛛称为蟢子,学名蟰蛸。蟰、蛸古音读若笑笑,遂成为吉祥虫子。《曹植·令禽恶鸟论》“得蟢者莫不训而放之,为其利人也”。《刘勰·新论》“野人晝見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实际上,蟰通小(古音相同),蛸通须,因为蟢子是长股虫子,长足虫也。


11.蚕。本字蠶,任丝虫也,任俗讹作吐。任与蠶(zèng)以叠韵为训也,言惟此物能任此事,蠶所吐也,蚕茧也。



12.蜜蜂。《说文》本作𧖅,或从虫、宓,饴者也。蜂,本字蠭、𧓶,从蓬,比喻众多成群,蜂拥而至也。


13.蟋蟀。亦称蟋𧍓、蝍蛆、促织、趋织、蛐蛐儿、吟蛩、蛬、王孙。蟋蟀最大的特点是吟唱,所有称呼应当都与吟唱相关。蟋蟀,蟋通呼,蟀通哗;蝍蛆,蝍通歌,蛆通曲;促织、趋织,促、趋通呼,织通曲;蛐蛐,蛐通曲;吟蛩,蛩通歌;蛬通歌;王孙,哇颂。


14.萤火虫。本作炤,读若照,《荀子》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又称为夜飞、夜行,安庆方言称为火亮虫。萤,喻三归匣,古音读若煌,明亮也。


15.蛘。yáng,生在米里的一种小黑甲虫,泛指小虫子。蛘,方言读若油。蛘通牙,牙虫也,蛾子也,小虫子也。

16.蝗虫。螽(zhōng)也,从虫皇声。亦称蚂(mà)蚱、蚱蜢子、螣、𧒂、螽斯、蜙蝑。终螽众,上古读音相同,螽通众,因为蝗虫成群飞翔。《集韻》或作𧑄、𧕠,两个字都从众,可见螽得音于众。蝗通轰,成群结队也。螣,téng,通同,众也。𧒂,布也,广泛也。螽斯,众徙也。蜙蝑,蜙通众,蝑通续,成群也。蚱蜢,扎堆也,浓厚也。



17.螨虫。体形微小,寄居在人或动物体上,吸血液。“疥虫”属于螨类。螨,mǎn,通蠓,小虫子也。


18.蜻蜓。蜻通青,青色也;蜓通停,蜻蜓飞行中喜欢暂停也。又称为蜻蛚、蜻蛉、蝍蛉,江东谓之狐黎,淮南人呼䗧𧉅,音康伊。蝍、䗧通青;蛚通列,叮也;𧉅、蛉通叮;狐通踞,停也;黎通蛉,叮也。还有一种小的蜻蜓,称为豆娘、纺织娘,驻螂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