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2012-01-05 16:01: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方言本字(千言万语)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汉字中蔬菜的名称,现在一般都带一个草字头,比如:菠菜、葫芦、莴笋等。其实,草字头好多都是后加的,原先不带草字头的字都有其本意。也就是说,很多蔬菜名称有其特定的含义,大有讲究。

    1.菠菜。本字波,谐音。《玉篇》菠薐,菜名。《本草注》《刘禹锡·嘉话錄》“菠薐,种自西国,有僧将其子来,云是頗陵国之种,语讹为菠薐耳”。李时珍“按《唐会要》云:太宗时尼波维国献菠薐菜,类红蓝,即此也”。頗陵国、菠薐国、尼波维国只是翻译不同,估计都是指波斯。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2.芝麻。芝,本义指灵芝。《说文》神草也。《本草》“有青赤黄白黑紫六色”。《注》“芝为瑞草,服之神仙”。这里的芝,都是指灵芝,跟芝麻没什么关系。芝麻,本写为“脂麻”。脂,因为其多脂可榨油;麻,因为其籽小而密密麻麻。后来,将“脂”误写为“芝”。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3.辣椒。椒,上古一般指花椒,因为胡椒南北朝才传入中国,而辣椒迟至明朝才传入中国。“椒”上古读dou ,读若豆。“椒”从“叔”,上古没有舌上音,zh、ch、sh这类声母上古读d、t,所以,shu上古读du。因为上古只有花椒,所以古代通常只称花椒为“椒”。花椒的“花”并不是指花朵,而是通划、画、挂,指花椒上有刺,容易将人划破、挂破。为了区别于花椒,当辣椒传入中国时,开始将其称为番椒,后来才称为辣椒。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4.芜菜。青菜是一种统称,品种繁多。古时,将青菜称为“蘴”,音蜂。《扬子·方言·注》“蘴,今江东音嵩,字作菘也”。《埤雅》“菘性隆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只是,安庆方言既不称“蘴”,也不称“菘”,而是称为“满菜”。“满”读如安庆方言。“满菜”准确的写法是“芜菜”。《扬子•方言》“陈、楚之郊谓之蘴,鲁、齐之郊谓之荛,关东西谓之芜菁,赵、魏谓之大芥。亦作葑”。《尔雅疏》“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薞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安庆方言将青菜称为芜菁。芜,wú,但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很多w声,上古是m声。比如,“无”上古读若“毛”;“袜”上古读若“妈”。同理,芜菁菜,上古读为mú菜,音变为“满菜”。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5.芥菜。安庆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j母变g母。比如:讲jiǎng,读若gǎn;交jiāo,读若gāo;教jiāo,读若gào。芥,jiè,读若gài。芥菜,读若盖菜,属于上面所说的七者一物之青菜的一种,与雪里蕻同属。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6.萝卜。民间俗称紫花大根、雹突,是从形状来称呼的。“萝卜”明显是注音字,古代多写为“芦萉”“芦菔”“莱菔”“萝葡”,也是注音字。上古无轻唇音,萉、菔上古读若bu。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7.山芋。民间俗称红薯、白薯、甘薯、番薯、红芋、地瓜。“薯”是个俗字,本字是“藷”。古代习惯将薯通称为“署预”“藷藇”“薯蕷”,其实都是注音字。署、藷相当于薯,预、藇、蕷相当于芋。那么,为什么有薯、芋两种称呼呢?这是因为,古无舌上音,zh、ch、sh这类声母上古读d、t,所以,“薯”(shu)上古读du。又,根据“喻四归定”的声母演变规律,现在的部分y声(喻母),有一些在上古是d、t声,所以“芋”上古也读du。也就是说,“薯”“芋”上古读音是一样的,都读若豆。芋,又称芋头,而“头”的上古音也是豆。如果不信,请想想“头”的繁体字为什么写为“頭”?实际上,红薯就是一种豆。如果不信,请想想土豆是一种什么东西?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8.大蒜。蒜,下面的“祘”古同“算”,是表声的。“蒜”古称“卵蒜”,“卵”既表示蒜头众多,也表示其小,凡物之小者称卵。那么,为什么又有“大蒜”的称呼呢?《本草注》“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孙缅云》“张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则小蒜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葫名”。意思是说:中国原产“蒜”,又称“卵蒜”,后来张騫从西域带回来“葫”,但它形状、品质各方面非常近似于“蒜”,所以将其称为“大蒜”,而将原产的蒜称为“小蒜”。再后来,“小蒜”基本上被淘汰了,人们又将“大蒜”简称为“蒜”。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9.莴笋。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七世纪初以其来自莴国而得名。莴国,当指现在的阿富汗、不丹地区。《续博物志》“莴菜,出莴国,有毒,百虫不敢近”。“苣”通“炬”,用苇秆扎成的火炬,因为莴笋的形状与“炬”相似。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0.韭菜。《说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意思是说,韭菜是多年生植物,取其长久之意。而其字形则是象形。只是,“久”在上古与“轨”(guǐ)读音相同。比如,方言将鹅卵石称为569,实际上应当写为“乌溜龟”,“龟”的上古音是jiǔ。又比如,古代有一个小国叫龟兹,读若丘慈,丘与9音近。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1.苋菜。苋,xiàn。安庆方言的x母,经常音变为h母,属于晓母内部的两声互换。所以,“苋”安庆方言读若hàn,“苋菜”读若旱菜。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2.荠菜。其菜美味,古称甘菜,但安庆民间只作野菜喂猪。并不称荠菜,而称黄花菜、金针菜。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3.蕹菜。空心菜。《集韵》“於容切,音雍,萃也”。这个解释是完全不正确的,“蕹”根本不是“萃”的意思。“蕹”在上古读音是於容切,但并不读yōng,而是读tōng,读若通。因为,根据“喻四归定”的声母演变规律,现在的部分y声(喻母),有一些在上古是d、t声,所以现在的“蕹”(yōng)上古读tōng,而tōng与kōng叠韵相通假。也就是说,“蕹”在上古读若“通”或“空”,实际上就是空心的意思,“蕹菜”意思就是空心菜。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4.蕃瓜。南瓜。原本写为“番瓜”,“番”指其来源于西域番国。那么,为什么旧时称外族为“番”“藩?由于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f声上古是b、p声。所以,“番”“藩”上古都读bāng,读若邦,番国、藩国实际上就是邦国。“番”的本义是野兽遗迹,相当于“斑”,所以“番国”的“番”只是个注音字;“藩”的本义是篱笆,所以“藩国”的“藩”是个注音加会意字。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5.网瓜。丝瓜。有些方言字典将丝瓜写为蟒瓜,依据是:其一,丝瓜在安庆方言中读若蟒瓜;其二,丝瓜是藤科植物,其藤蔓伸延,尤如蟒蛇也。这个解释太牵强了。所有的藤蔓伸延都尤如蟒蛇,难道所有的藤科植物都要称为“蟒”?要知道,南瓜、西瓜、葫芦、瓠子等几乎所有的瓜类都是藤科植物。实际上,“丝瓜”民间方言称为“网瓜”,因为它的瓤子好象网一样。只是“网”音变为蟒,因为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很多w声,上古是m声,所以“网”上古读若蠎。丝瓜的“丝”,也是取意于它的网状瓤子好象丝一样。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6.葱。繁体蔥。《说文》菜也。《本草》“蔥从悤,外直中空,有悤通之象也”。囱,灶突,今称烟囱。凡是从“囱”的字,都是空心、通达的意思。比如:聪(聰),脑子开窍也,不是木头、花岗岩脑子;葱,中间空心也;璁,透明的美石也。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7.茄子。外来传入品种。《说文》“芙蕖茎”。《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茄”的本义是指荷梗,即“莲蓬”。这里的“茄”“荷”实际上都有承受、背负的意思,因为荷梗承担着荷叶。后来,茄子传入中国,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蔬菜,有一个树一样的架子,便称它为“茄子”,即形容它如同荷梗一样。在上古音中,跪、茄、伽、骑、奇的读音都是一样的。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18.高粱。《说文》米名也。《篇海》似粟而大,有黄青白三种,又有赤黑色者。《韵会小补》“粱,粟类,米之善者,五谷之长,今人多种粟而少种粱,以其损地力而收获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实曰粟,粟中人曰米,米可食曰粱”。意思是说,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并无水稻,普遍种植的是粟,粟去掉壳称为米,好米称为“粱”,即米之善者。但后来人们将出差或行军途中的干粮称为“粮”,又将所有的谷类都称为“粮”,为防止混淆,便将原来的“粱”称为“高粱”。高,因为上古时期“粱”是最高等的谷米。 

 方言本字考(155):蔬菜名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