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人将“铝”称作“钢种”,因之,将铝锅称之为“钢种锅”。从大街上偶尔飘来“钢种锅换底哟”的吆喝声,你就知道,这个老几不是桐城人就是枞阳人。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虽然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在7%以上,但古代社会并没有铝这种金属。汉字里面虽然有“铝”这个字,但它的意思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根本不是指金属。《玉篇》曰,铝与鑢同。《博雅》曰,铝谓之错。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铝”与“鑢”的意思是一样的,指磋磨骨角铜铁等使之光滑的工具,也指磋磨动作本身。后来,一种全新的金属被提炼出来了,人们便用“铝”作为代称。这种现象还算比较普遍,有不少金属跟铝一样,本义并不是指金属。
那么,为什么人类长期不能提炼出铝这种金属呢?这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不易还原,因此从矿石中冶炼铝比较困难。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一直无法提炼出铝。据世界化学史记载,金属铝是在1825年才被英国化学家戴维制得的,所以,铝一向被称为“年轻的金属”。铝的延展性好,有韧性,以其轻薄、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高反射性和耐氧化而著称。在一百多年前,铝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贵,以至被列为“稀有金属”之一。
可能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有些人便认为,铝俗称为“钢精”,意思是“比钢铁还精贵”。这种解释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要强调铝的精、贵、美,中国人一般不会用“钢”来作为比喻,而是要使用金或银,所谓金碧辉煌、金盏银杯是也。通常情况下,“钢”用来比喻坚强有力、坚硬无比、坚韧不拨。
据考证,民间将铝称为“钢精”,是因为老百姓以为铝是从钢中提炼的“精”。如此相类似的是糖精,因为它味甜,老百姓误以为是从糖中提炼的。虽然二者都是错误的,但方言并不十分追求科学性,也就一直这么叫着,并无任何妨碍。
那么,“钢种”又是什么呢?查相关资料得知,“钢种”是一种正式的科学名称,现在还在沿用,表示低合金钢。也就是说,它根本不是指铝,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钢。这就奇怪了,民间为什么又将“铝”称作“钢种”呢?有人解释说,可能这两个字应当写成“硌(干)肿”,因为铝质很软,只要硌一下,就会肿、鼓起来。这种解释完全是根据发音进行的想象,一方面它与当初铝的珍贵价值不合,另一方面也与“钢精”形成不了呼应。不管怎么说,它跟“钢”肯定有点关系的。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想得那么复杂。“钢种”一定是从“钢精”引申而来的,在这里,“种”与“精”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示精选、提炼的优良结果。虽然在科学上“钢种”有另外的意思,可是老百姓有几个人知道科学上的意思呢,又有几个人在乎科学上的意思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