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多欢喜几多愁—蔡文姬的坎坷人生经历

(2012-03-31 20:12:59)
标签:

蔡文姬

建安

历史

杂谈

分类: 2012教育的历史研究

蔡文姬(177?239?)名琰,原字昭姬,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以上文字是来自百度百科关于蔡文姬的介绍,仅供参考!

对于蔡文姬的才学,我们早有耳闻,可是对于这位才女的坎坷身世却可能并没有太多了解。而这反而是理解她著作以及以她为创作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蔡文姬,作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受到父亲的指点和熏陶自然不在话下,为其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造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蔡文姬性格中坚忍不拔和忠贞的一面却来自她的母亲,关于她的母亲,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古代记录女子的名字很罕见,就连蔡文姬本人在《后汉书》中,我们也只能看到董祀妻传),但据民间传说她的母亲是赵五娘(著名戏曲《琵琶记》中的主角),我们姑且这样认为。

蔡文姬个人命运自然和他的家庭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父亲蔡邕本无意为官,却在乱世被推上了权力的高峰。然生性耿直的他,却也因官误了自己的性命,一代文豪因为政治斗争而冤死狱中。文姬也在父亲的荣辱兴衰中,经历着自己的大起大落。公元192年,父亲蔡邕由于被王允指控同情“奸贼”董卓而下狱,并死于狱中。那年文姬刚刚结婚,这件事对文姬打击之大,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丈夫卫仲道也于次年因病而早逝。文姬由于婚后无子,便归宁娘家。

如果说到这里,蔡文姬的命运也只是年纪轻轻就经历了重要亲人的亡故,还没有太多的悲情色彩。然而,历史再一次将蔡文姬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以左贤王为首的南匈奴入侵汉朝,大批汉民被掳走,文姬也是其中一员。后文姬被选为左贤王为妻,在胡地生活长达12年,对于文姬在胡地的生活情况,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胡笳十八拍》,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段生活。家破人亡之后,又流落异地他乡,那种无依无靠的生活境遇何等的凄惨,胡地与内地迥异的气候与人文环境,又如何能适应呢?成为左贤王之妻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却又增加了。穿着胡人的衣服,吃着胡人的食物,更让文姬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竟然成为胡人的妻子,这对于从小接受正统礼教的文姬来说,无异于是奇耻大辱。

但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在逆境中坚强地活下去,等待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乡,或许就是她最大的愿望。就靠着这份渺茫的希望和对命运的不屈,文姬在胡地度过了漫长的12年岁月。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文姬自己可以体会。机会终于来了,中原曹操在基本平定各方诸侯之后,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好友蔡邕之女仍在胡地,于是准备派遣使团到胡地迎接文姬归还汉朝。这对于文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自己多年的苦苦等待不就是盼着这一天吗?可是,欣喜之余,另一番惆怅又涌上心头。那就是自己回归汉朝意味着现在家庭的被迫解体,虽说当年嫁于左贤王,自己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毕竟共同生活了12年,日久生情。更重要的是,自己跟前还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自己这一去,可能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身骨肉了。如果说回归故乡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骨肉分离是人间的莫大悲事,那么命运多舛的文姬却又要在这大喜大悲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当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是何等的强烈。一边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一边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那个又能轻易的放下呢?而命运却再一次将她推上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看看文姬在五言体悲愤诗中对当时分离情境的描写,真是如泣如诉,叫人肝肠寸断。“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摸,当发复回疑。”短短的几句话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将母子离别的难舍难分真实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儿子对母亲的发问,更让人不忍去读。就在这样夹杂着母子分离,家庭离散的痛苦以及归还故里的憧憬,文姬踏上了南归的道路。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时年31岁的蔡文姬回到中原邺城

   “文姬归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曹操在自己的生涯中做出的一大壮举,为后人所称道。可是,当我们从历史的宏大背后,却看到了那个真实的文姬。那段载入中国史册的盛事,伴随着的是文姬的血泪和辛酸。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那些轰轰烈烈,那些金戈铁马,而当我们将视角聚焦到一个人身上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是如何被裹挟前进的,又是如何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文姬或许只是那段历史中,无数个普通人的一个缩影。而且,某种程度上文姬是幸运的,因为她毕竟有机会再回到汉地,而那些同她一起被俘虏到胡地的人们,又有谁去迎接他们“回家”呢?他们的悲欢离合和苦辣酸甜又有谁去还原呢?可是,他们也是历史中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存在,可是他们可能被永远地忽略掉了。这就是历史,一部我们永远无法全部还原的历史。它是真实发生过的,可我们却只能部分地还原它,不断地接近它,而永远无法全部呈现它。

文姬回到中原后,长期生活在曹府里,慢慢地从家庭破裂和亲子分离的痛苦中复原。再后来,在曹操及其夫人的张罗下,文姬与自己的同乡董祀结合,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段婚姻。令我们欣慰的是,这段婚姻终于有个美好的结局。文姬坎坷的一生终于有了个好的归宿。她与董祀归隐田园,也算是颐养天年了。关于文姬的卒年,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关于文姬和董祀,在《后汉书》中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文姬身上人性的光辉。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言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摘自《后汉书》

一代名女,虽说落魄,但对自己的仪容仪表必定在意有加。但是,面对丈夫被判死罪,自己却浑然不顾自己的体面,“蓬首徒行”,为丈夫求情。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可能文姬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丧失,所以格外懂得珍惜。因此,在丈夫的生死关头,自己能够挺身而出,不再让自己唯一的依靠再次失去。我们庆幸文姬的勇敢,我们也庆幸曹操的达礼,让文姬没有再一次丧失自己心爱的人。

蔡文姬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自己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是那么的飘摇不定。我们景仰她在逆境中的独立和坚韧,但我们也不得不感慨个人在社会历史巨变中经历着怎样的挣扎。历史惊天动地之下,遮盖的是无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有欢笑,也有愁苦;有团聚,也有分离;有生存,也有死亡。文姬只是这些人中的一个,留在了史册中的一个。让我们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窥见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小小的一面,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解读。

最后,我们也感谢范晔,《后汉书》的作者,有勇气将这样一位封建时代“三嫁之女”的女性形象记录在《后汉书 列女传》中,尽管是以“董祀妻传”为题。因着这份勇敢,我们能够有机会跨越时空认识蔡文姬,这位建安时代的才女,并通过她去部分还原看那段历史,那个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