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牵手佳梦
牵手佳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43
  • 关注人气: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瞿玥涵教育随笔5:我的教育目的观

(2010-03-01 23:46:10)
标签:

杂谈

分类: 2009级教育随笔

    教育目的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为社会培养人的问题,它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在选择及确立教育目的时,必然牵涉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倾向非常明显,这对于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我看来,思考教育目的的前提必须立足于个体本身,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内心世界,倾听心灵的声音。

    在我国当前高考制度之下,成绩论英雄,社会主流的教育方式仍旧是应试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层出不穷的针对“状元”高强度的招揽和吸收政策等社会现象,更是对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于学校而言只是创建名牌、提高入学率的手段和工具,学校最关心的是学生能否取得高分,来保证自身生存发展,所谓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仅仅沦为口号,淹没在试卷、习题、补课中。有些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讽刺、挖苦、体罚那些被认为是考学无望的学生,就连高校中评奖评优,也以成绩、证书、研究成果为唯一标准。在如此学校、社会大环境中,便出现学生智商高情商低、文化素质低、受教育无教养、近视率不断上升、体质下降、心理疾病增多等现象出现于教育现实中,且愈演愈烈。诸多问题的浮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的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为何现实演变为片面关注外部客观条件,而置学生这一主体于不顾;在通过分数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过学生本身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答案可能很多元,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长此以往,教育出来的学生,其最终结果很难乐观。

    记得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专业论文答辩的情况,让我很受触动。当下高校进行论文答辩的过程,大多是走走过场,一般由几位专业老师台前安坐,学生轮流上场,等待老师指出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然而,这种千篇一律的程序,带给学生的,也就是习得如何规范学术,或者学会改进研究方法等。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答辩,却是老师针对论文中反映出的学生个人问题进行深究,给予学生如何完善自身、更好生活的建议。这种看似偏离学术的教育方式,却是真正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良方,也是我所认同的教育应当起到的效用。

    在我看来,讨论教育目的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育的对象。教育对象应是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是“状元”或者所谓可造之材。教育者必须明白,人人有才但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若单纯以分数为“才”下定义,未免太过狭隘。真正的教育应该将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完整性、独立性、个体性的生命存在,是一个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生命。在此意义上,真正合格的教育者,不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存在,不是凭借精湛的教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立足,而首先是一名心灵捕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名学生尽量拥有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具有生命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学会关爱生命,完善生命并不断激发生命潜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境界。这种以生命为前提的教育将学生看作真正的人,尊重其自由和个性,关注其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从而使其不断超越自我,走向集体,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既有个性价值追求,又有社会共同理想的人。教育有了生命意识,才能更直接地激发起对象的生命活力,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如若单纯以提高个体学术成绩为目标进行教育,而忽略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就好像在一块美玉上进行雕刻,还未曾对美玉塑形与打磨之前就试图直接雕琢,即使图案再精美,底子太弱还是枉然。所以说,高分与知识只是使人成功的手段,但必须建立在真正“成人”的基础之上,若教育单纯以高分为目的,便陷入恶性循环,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实施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着眼于学生个人发展而非学校利益,才是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得到成长,人本位的教育。

    所以说,我所认同的教育应当关注个体生命,倾听来自生命的声音,其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在此基础上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德行、强健体魄来使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幸福,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中,想要抛开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而重视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确实不易,这便牵涉到关于高考制度根本性改革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以学生为本、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观对于个人、学校、社会意义重大,也期待有一天,如此看似纸上谈兵的观念能够付诸实践,至少当我踏上教师讲台开始,会用心实践这一理念,尽力实现我所坚定的教育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