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行走的行走,没有目的地……
很久就想说一下这个话题,自从听到结构性通货膨胀这个词以后。农民工的理论水平不高,自然观点就有点不明确。还是算一点账吧。
在算这个账之前,我想首先申明一个观点,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把统计的重点放到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上来呢,比如脱贫人口的比例,某一经济决策能够影响到的人口等;还是放到经济数据上来,比如经济总量的同比环比增长上来。这么分重点的原因,是因为总体来说,作为普通民众,几乎没太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盛宴。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压力,统计数据有误?我想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决策者也罢,考核者也罢,都把重点放在了后者上。
用来描述贫富差距的统计数据的名称叫做基尼系数,看了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说中国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这也是必然的,我们可以算一笔小账,假如说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是3000元每月,包括水电食品养孩子照顾老人等等。有的家庭每月赚3500元,那他每月的结余只有500元,那他就得精打细算,保住这500元的结余以备不时之需。而有的家庭赚了5000元每月,那么他可以稍微奢侈一下,每月多支出500元,那么他仍然有1500元的结余。以此类推,当一个赚到上亿的时候,他的生活必需品支出,不会随着他的收入的增长比率增长,尽管他可以用奢侈品,但是它不可能一个人看十台电视,或者睡五张床,那么他的结余比例自然也会更高,他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投资,来赚得更多的钱。所以说到真正的可支配收入,我认为应该是结余的那一部分,这会造就某种幸福感,因为对于不确定因素比如疾病的经济压力小了。
现在国家制定的很多宏观经济政策,倒是倾向于那20%的人了,比如刺激投资和消费,有时候,我也承认,那80%的人再怎么刺激,超前消费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有些实际的数据却对这80%的人影响巨大,比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比如通货膨胀,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对着一个大多数人的群体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对于那20%的人,不论是CPI,还是PPI的增长,对于他们来说象征的意味浓烈一些。所以希望决策者在制定一些经济决策的时候,能够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想起了曾经的女首富张茵的提案,给富人减税,而没有提及比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建设性意见,招来骂声一片。我想,作为被选举出来的民意的代表,理应社会责任感重一些,而不是替自己赤裸裸的争取什么利益。
总体的感觉是,国家根据某些经济数据来做一些宏观调控的时候,对普通民众关注的太少了,希望我们大家能更加切实体会到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看病难了,物价贵了,股市跌了等等。一个权力为导向型的社会,自然会滋生一些不负责任的决策行为,希望以后这一点大大减少,不知是不是为我们普通民众的一种祈福。
文章写完了,就感觉到自己的无奈,第一是自己写了,改变不了什么;再就是自己水平太低,压根就没有把事情说清楚……,自娱自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