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人生感悟 |
身处聊斋故里,自然从小听得鬼故事就比较多。聊斋先生蒲松龄的故居,离我家只有 20公里左右。在他老人家生前穷困潦倒,多考而不中,只好以替人教书为生,但是死后的故居倒成了大庄园。
我自己是从小被唯心主义教育起来的,因为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记得很小的时候到姥姥家玩,姥姥便嘱咐我们,不要去瞧山上的采石坑(石窝),那里面有魔鬼的。因为发音和敲差不多,于是我一直以为,不要去敲石窝,一敲魔鬼就出来了。几次跑的石窝边上,用石头敲几下,有一次惊起了野鸟,吓得我没命的奔跑,总是身上沾满一种带倒钩的草籽,还不敢说为什么。那个时候的鬼对于我来说还是有极大的震慑作用的。
这样对于鬼的恐惧还有过几次,一次是在我们村的南沟,浇水的涵洞边有一片羊胡子草,柔软而整齐,自己经常独自到那儿发呆,玩儿,透过树叶看蓝天上的飞鸟,总以为长尾巴的喜鹊是用秫秸扎的。有一次翻过一个筋斗,一歪头突然看到一个骷髅,对我大睁着黑洞洞的眼,心马上狂跳起来,跑回家,自此再也不单独到那儿玩了。后来听大人说,那儿本来就是大户人家的坟地,大的土包被平后,才有了现在的高台地。还有一次,那年到镇上读初中,出黑板报到很晚,回来的时候要路过一片坟地,因为冬天,可能是谁烧纸谁把坟地中的荆棘丛点燃了,然后看到黑森森的墓碑在跳动的火舌中,顿时恐惧的不行,拼命的向前蹬自行车。成年后,自己对于墓地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如果那儿真的是人死后的居所,那一定也是一处快乐的居所。自从经历了至亲的去世之后,自己对自己那个未来必定的居所,从内心又充满了亲切感。人们对于鬼的恐惧,至多是对死亡的恐惧的延伸,当对死亡看成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来接受的时候,这些也便不再恐惧了。
现在的我,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因为我知道,我的认知太有限。所以,不要轻易的依据现有的经验去否定未知,这样会妨碍创新和探索。现代人管鬼神一类的事情叫做灵异现象,据说的小孩子的心灵比较纯净,可以更加容易的感受到这些。小的时候,我们家后面不远处有一条胡同,有一处闲着的院落,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自己走到那儿的时候,总是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恐惧,总是想紧走几步,赶快过去。后来我对大人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对我说,那处宅院里吊死过人,阴气不散,我年龄小,心地纯,所以到了那儿才会感受到这些。告诉了我这些之后,我会尽量绕道走,而不经过那里。
小的时候,也见过被鬼附体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都被附体的鬼魂说的一清二楚。现在自己的一位好友的妻子,对我说起她被死去的姐姐附体的事情,说自己将要被附的时候,可以感觉的到,然后自己会竭尽全力的用自己的定力。有时候坚持不住了,便开始了,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受自己操控了,会以她姐姐的语气说话。其实在这之前,她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在婴儿时就死去的姐姐。她的描述,使我想起著名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那个充满怨气的小鬼魂,搞得家里不得安宁。后来也听说过许多这样的事情,自己也见过,但是总认为或许这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只是无法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知道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想起几句话,“疑心生按鬼,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人也说,鬼乃怨气结成,象我这样毫无过人的怨气,也不偏激的人,死后肯定会烟消云散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