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向佛学,去我
(2010-09-23 21:06:04)
标签:
心理学佛学自我觉察心灵成长 |
分类: 心理学研究 |
我的专业是心理学,佛学是业余爱好,二者于我个人成长都颇有助益。二者在我看来,尽是异曲同工之处,都在教人修心。近日细体悟起来,却顿感佛学才是根本之法,心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当然这里说的心理学是指一般的心理学,而未计新近的“灵”之层面研究在内),这是先前未曾意识到的,而这新的体悟于我个人的成长亦是一次契机。
做心理咨询的人要为别人解决心理问题,需要对自己的心灵有觉察。所以关注个人心灵成长、觉察当下的情绪是习惯。写心灵成长笔记,记录自己在某个时刻的异常情绪,原原本本的体验它、还原它,如是内心的结才会越来越少,观人观己才会越来越洞明。佛家说“空而能现”,心理学是先“现”,主要是“现”自己,之后才能空。
关于这一步骤的修行,佛家亦是有的。所以神秀作为五祖门下首席弟子,写“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实际是大多僧人的修行法门。又譬如禅宗公案,案案不同,乃因千人千面、千人千心,其内心之执迷各不相同,所以师傅们常指桑骂槐、野鸭家猫皆被用来点化徒弟,甚至直接打过去。更有趣的是一个和尚此处已觉了悟,下一处又被他人识出破绽,这正是因为心有千千结,破一个还有几百个。所以心理成长的道路、拂拭尘埃的道路,很长。
这一步骤的修行,姑称之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孜孜以求于自我觉察极易走入死胡同。记得我刚开始自我觉察之路时,每天认真的觉察内心,拼命的去抓每一个倏忽而过的情绪和念头,奈何意识之流转瞬即逝,而此时我仍在抓、往回抓。如是不久,便开始头痛,很有些走火入魔的意思。之后开始顺其自然,它来了,不回避,走了,也就让它暂时走了,这些年倒颇有长进,看破许多心魔,当此时,自有解脱束缚的自由轻快感,然也必有“我又进步了”的沾沾自喜。我的兢兢业业的心灵成长是有很强烈的目的的
我想,孜孜以求于自我觉察与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执迷,就像和尚只想着成佛,何况我这想成长还有别的目的。如是的态度,是一来就错了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们执于此身此心,修得好也不过修个佛洛依德,佛是成不了的。
欣赏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我们是话说的很多,理论一堆,勤学苦练,却是只在佛门外打转的。慧能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了悟“自性本自具足”,禅宗也记录有颇多一语道破、立地成佛一类公案。
释迦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人讲法,却说:没有一个佛法,也没有一个我在这里告诉你所谓佛法,更没有佛果阿罗汉果。
善哉善哉,无所执,亦无无所执,便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