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日本印象:《藤野先生》(重录)

(2011-09-25 10:38:33)
标签:

鲁迅

藤野先生

上野公园

清国留学生

东京

樱花

朝花夕拾

野草

弘文学院

文化

分类: 其他

鲁迅的日本印象:《藤野先生》(重录)

题记: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现将2009年2月13日写的“鲁迅的日本印象:《藤野先生》”的博文重录于此,以示纪念。

http://s10/bmiddle/4acc8973462c4a4981299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的藤野(严九郎)先生塑像

    1902年3月24日,鲁迅从南京出发,乘“大贞丸”号轮船前往日本留学,经过十二天的海上航行,4月4日抵达横滨港,开始了为期八年的留学生活。4月下旬,鲁迅进入了“为清国留学生教授日语及普通教育,以期培养成材”(《弘文学院章程》第一条)的东京弘文学院学习,直到1904年8月前往日本东北地区的仙台学医为止,鲁迅在东京学习生活了近两年半。1906年6月,鲁迅结束仙台的医学生生活,回到东京。在1909年8月回国之前,鲁迅的活动一直以东京为主。应该说,东京是鲁迅留学期间交友、学术、政治等方面最为集中的地方。

http://s10/bmiddle/4acc8973462c3fb973579

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

鲁迅在弘文学院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掉发辫,并拍照留念,他在照片的背面题诗一首: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赠许寿裳。

http://www.luxunhome.com/image/yrxm/1/yrxmA2.htm

    然而,《藤野先生》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开头实在突兀,给人以冲击感。这也是鲁迅作文的修辞手法之一,我们可能都还记得《秋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三期上,后收入《野草》中)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同样是一种具有新鲜感、冲击力的句式。

    《藤野先生》开头的东京是哪样呢?没有上文,劈头就来这么一句,只好作一些揣摩了。

http://s2/bmiddle/4acc8973462c40e6c0fb1

鲁迅《藤野先生》手稿(北京鲁迅博物馆)

    《藤野先生》发表在1926年10月12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三期上,这时的鲁迅已从北京来到厦门一个多月(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是在1926年8月底),这篇文章本来是“旧事重提”中的一篇,属于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后来收录在《朝花夕拾》中。这部散文集共收入鲁迅的十篇文章,《藤野先生》之前的一篇,即第八篇题为《琐记》,在《琐记》一文的末尾部分,鲁迅这样写道:

http://s4/bmiddle/4acc8973462c43a934723

《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

    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

    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

    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http://s15/bmiddle/4acc8973462c45074aa6e

1903年,在日本东京与东京弘文学院同学合影,后排左起第一人为鲁迅。

http://www.luxunhome.com/image/yrxm/1/yrxmA3.htm

    是否到了国外之后,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或者“一无所能”而使得鲁迅发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慨呢?从时间上看,作此揣摩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作者的用意实在是在于《藤野先生》的后文: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http://s9/bmiddle/4acc8973462c502333348

上野公园盛开的樱花

http://pics.livedoor.com/u/sakichan_no4/3665386

    原来在东京映入作者眼帘的无非就是那样的情景,况且这情景是出现在“樱花烂熳的时节”的上野

    四月初,正是东京樱花盛开之际,鲁迅刚刚踏上东京的土地恰逢其时,之后,他多次接触到日本人的赏樱习俗,这自然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东京赏樱的名胜之地——上野——能够看到“象绯红的轻云”似的樱花,按说心境是十分惬意的。

http://s12/bmiddle/4acc8973462c46ad6f1bb

上野公园盛开的樱花

http://sanpo.travel-way.net/sanpo/2007/sakura/sakura28.html

    但是,映入鲁迅眼帘的除了樱花外,就是与在国内所见的景象相差无几的“清国留学生”们的打扮了,这种打扮在“象绯红的轻云”似的樱花的映衬下,“实在标致极了”。原来在作者的笔下,在日本(东京)的印象之中,残留的仍然是国人的丑态,它在异国烂漫的樱花下显得格外地刺眼。“实在标致极了”无疑是一种irony。

    年轻时的印象对已经步入中年的鲁迅(1926年鲁迅四十六岁)来说也许太深了,以至于不得不在“旧事重提”时附带上这么一笔。这既是鲁迅对日本(东京)的印象,也是他对当时国人(“清国留学生”)的印象。

http://s15/bmiddle/4acc8973462c487dbde2e

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在杭州留影

http://www.luxunhome.com/image/yrxm/1/yrxmA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