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标签:
夏京春老师阅读与写作 |
分类: 大学语文 |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夏京春
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德行)管宁和华歆价值观不同,所以不能成为朋友。朋友是志同道合者,“道不同,不相为谋”。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2.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德行)王戎的父亲王浑有好名声,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去世后,生前的老部下,感怀他的恩德,一起送上数百万的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接受。王戎为人贪婪,世俗心重,但在这件事上做的还是对的。
3.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这是纯真孝心的报答。
4.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第二)孔融被捕后,他的两个儿子还在玩,没有恐惧的样子。事实上,对局势他们比孔融看得还要透彻。
5.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繇的两个儿子见魏文帝时一个汗出如浆,一个汗不敢出,都是紧张啊!
6.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还是晋朝书法家钟繇两个儿子的故事:钟毓有些装,虚伪,钟会比较实在,直爽,敢作敢当。
7. “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言语第二)庾法畅去拜访太尉庾亮,手里拿的佛尘极好。庾亮问道:“这东西这么好,怎么还能留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能留下。”
8.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言语)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看见从前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就感慨道:‘树木尚且这样,人怎么经受得起呢!’ 现在常说的“情何以堪”是否出于此?
9.“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这是成语“顾悦妙喻”的出处。顾悦和简文帝同岁,可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 你的头发为什么先白了?" 顾悦回答:" 蒲柳柔弱,到秋天叶子就落了;松柏坚实,越历经风霜越茂盛。"
10.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郗超请假回老家探亲,简文帝请他转达问候,并感慨家国之事。简文帝擅长清谈,政治上十分平庸软弱,受制于桓温,如同傀儡。“言何能喻”与“人何以堪”堪称对句。
11.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虚谈浮文,必妨害国事;秦二世而亡,罪不在商鞅。
12.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言语)谢安和儿女们谈论文章,即景生问。从回答来看,侄子胡儿是普通青年,侄女是文艺青年。
13.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言语)晋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不多,谢安拿这件事问家里的晚辈,谢玄回答说:"大概是想要的不多,所以给的人就不觉得给他少了。”山涛身居宦海,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实属难能可贵。
14. “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幼时从父学书,后取法张芝,别创新法,与父齐名,人称“二王”。王子敬爱旅游,迷恋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之景,更难以忘怀秋冬交替季节时的山花烂漫。
15. “顾长康拜桓宣武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 顾长康,即顾恺之,有“画绝、才绝、痴绝”之誉。别人想见他哭的样子,他非真哭,而是描摹之。
16. “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凈,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凈,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是天上月光明净,没有一丝云彩好,还是稍有一点云彩点缀为好,这完全是个人喜好。太傅戏说谢“心不净”,是上纲上线了。
17. “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王安期任东海郡守,有个小官偷了官池中的鱼,主薄官要查办他。王安期说:“古时周文王的苑囿,允许民众与他共同使用。池中的鱼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王安期的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18. “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郡吏逮捕了一个违犯夜行禁令的人,王安期因他是读书人,就让郡吏送他回家。这件事说明,王安期懂得理政的根本是惩恶扬善,而不是相反。
19.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陆太尉每次到丞相那里商询事务,回去以后往往推翻改变。王公对他这样做感到奇怪。陆说:“您的地位高,我的地位低,议事时我不知说什么好,但事后觉得那样做不合适。”
20. “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王丞相到了晚年,基本上不再过问政事,只是做些封闭圣旨符命以及签字表同意的琐事。自己叹息说:“人们说我糊涂,后人当怀念糊涂的好处。”这让我想起后来的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这句话,官场险恶啊!
21. “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拔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政事)王濛、刘惔和僧人支道林去看骠骑将军何充,何充低头看文书,没有和他们清谈聊天,这是以公务为要的表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