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标签:
夏京春老师作品赏析陈子昂文化 |
分类: 大学语文 |
赏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解君20云:“张茂先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注释】
1.东方公:指东方虬,公,是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祥。
2.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3.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4.
5.
6.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7.兴寄:比兴寄托。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18.复睹于兹: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19.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20.解君:指解三。
21.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22.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23.东方生:指东方虬。
24.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评析】
这篇文章是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总结。文章高屋建瓴,一上来就是“文章道弊五百年”,做文章的道理已经败坏了大约五百年了。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在陈子昂看来,那就是“汉魏风骨”。诗文要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但是,“汉魏风骨”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从存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得到证明。陈子昂在闲暇时曾经阅读齐、粱时期的诗歌,看到的只是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正宗,痛责六朝特别是齐梁诗“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既扫荡了六朝到初唐艳丽纤弱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思考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