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先生打算以五篇小文开启一扇“纠错门”,他的《奥运会的文化遗憾》已经发表了两篇,两博文一出,质疑声一片。但是有些质疑声并没有质疑到点上去,即没有指出马未都“纠错门”到底错在哪里。
那么,马未都的这篇“奥运会的文化遗憾之中国印”究竟错在哪里呢?
我认为,就错在一点:北京奥运会会徽上的“京”字不是篆书,马先生用错了考察的标准。在会徽说明中并没有出现“篆书”或“小篆”二字——当然,也并没有说明是什么书体(或许这场争论的根源就在与此)。如果一定要给这个字定个字体的话,我认为是“行书”。
一些人在质疑马先生时的观点,却引起了我更大的质疑兴趣。
质疑一:马先生看错了字,“中国印”中不是“文”字,而是“京”字,是2008奥运会举办地北京市的简称。——马未都先生并没有看错字,只是和您观察的标准不同。以篆书而论,它确实是个“文”字,而非“京”字。
质疑二:中国印作为奥运会的标识,首先表达的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标识而不是具体的字,是“京”也好,是“文”也好,实际中国印才是最好,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吗?如果是“败”字、是“歹”字、是“难”字、是“死”字,还不重要吗?从设计的角度讲,其实这个很重要!从行书来看很像“京”字,但这还不够,还要以其他字体来考察,篆书、草书、金文、甲骨文等;还要以其他文字来考察,在英文、俄文、日文等等文字中也不能有歧义才好。
质疑三:奥运会徽图形标志部分并不存在文字,虽然看上去像中国字,但并没有承担文字的功能。——(这是会徽设计者的声明,我斗胆也来质疑。)如果没有把它作为“京”字来表现,又何必做成这样一个奇怪的人形?“中国印”上的图形就应该是图文共生的,既是运动的人形,又是行书的“京”字,也可以说是篆书的“文”字。我认为,标识中的文字也是承担文字的功能的。要不,中国人民银行行徽上的三个古币为什么要组成个“人”字呢?上海世博会会徽上的三个人形为什么要组成个“世”字呢?北京大学校徽上的三个人形为什么要组成“北大”二字呢?北京奥运会会徽上的人形又为什么要扭曲成个“京”字呢?既然用到了文字,承担的就是文字的功能。
其实马未都先生的这篇“中国印”的小文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标识设计工作者。如上所说,在以文字作为标识的表现形式时,要放到不同的字体中去考察。幸好这个“京”字在篆书中像“文”字,我们可以丰富它的涵义: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主体部分为一方印章,表现了一个运动的人形;形如一个行书的“京”字,表现了举办地的名称;又如篆书的“文”字,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若像个其他的字,恐怕就不好圆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