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两周年纪念日。上午,马未都先生在博客发表文章,指出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上的白文(阴文)是个“错字”。根据马未都先生的意思,更准确的说是个“别字”,他说“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
http://s14/middle/4acbfa8dh8d63ad59e89d&690
看一下小篆的“京”字与“文”字的写法,会徽上的图形确实更像小篆“文”字。据此就能认定会徽上是个错别字吗?
不能。因为会徽上的图形并不是从篆书演化而来。
我查了一些资料,在介绍北京奥运会会徽时,并没有一处出现“篆书”或“小篆”二字。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的解释为“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刘淇在会徽发布仪式上致辞说“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可见,会徽上的图形像什么字,并不能“以篆书而论”,至少不能仅“以篆书而论”。
至于“京”字的口部与上面的一横重合,则完全是艺术的处理。“简化”是标识设计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想一下“中国银行”的标识,如果深究起来,中间也不是个“中”字。
有人要问了,篆刻不就是要以篆书为印文吗?
非也。“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百度百科)并不是所有的印章都用的是篆书,也就是说用其他书体(或图形)刻的印章也可称之为篆刻。
再者,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解释中也并没有出现过“篆刻”二字,而是称之为“中国印”。人民网一篇题为《细读“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文章指出,“会徽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可见会徽首先是一方肖形印,像马未都先生所说,“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
综合以上证据和分析,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形式为一方印章,表现了一个运动的人形;形如一个行书的“京”字,表现了举办地的名称;又如篆书的“文”字,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马未都先生博文链接:第五百八十六篇•中国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