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想要理想工作?先开发心理资本!

标签:
心理资本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心理学培训财经成功之道 |
分类: 心理学 |
一位香港同仁发来一篇文章,感觉不错,分享于此。
http://s13/middle/4acb9100g89c812d0966c&690
想要理想工作 要先開發心理資本
一直以來,港人的快樂指數普遍偏低,這或許與繁重的工作壓力有關。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蕭愛玲教授指出,只要打工仔能給自己積累多一點心理資本(Psychology
Capital),相信對應對工作上的任何困難,也一定有幫助。
工作與生活需平衡
雖說壓力是動力的源頭,追求理想的工作績效更是每位打工仔的目標,但生活畢竟需要平衡,平衡工作生活(Work Life
Balance)顧名思義便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點,而這種工作理念在外國職場已相當普及。
本港有三百多萬勞動人口,當中近三成打工仔表示壓力大,專門研究工作壓力的蕭教授認為,這與打工仔普遍對生活缺乏基本的概念有莫大關係。「所謂工作,其實可以分為Work?Non-Work兩部分,前者所指是一般的朝九晚六辦公室生活,後者則泛指與家人和朋友相聚、發展個人嗜好、宗教、運動,甚至理財都包含在內。」蕭教授坦言,如果沒有給自己找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打工仔很容易會出現工作倦怠、煩躁、失眠等問題。
把握看得見的效能
上述提到的打工仔問題,究其原因或許與打工仔過於在意工作表現有關。「即使要面對繁重的工作量,員工也可以把所承擔的工作要求轉化成工作投入,而前提是公司要提供充分的資源,員工本身亦要培養『自我效能感』,這正是一種相信自己能夠把工作辦好的自信心。」蕭教授強調,自我效能感並非瞬間的個人情緒,而是一種基於「令人滿意存在」(Well-being)和獲得尊重的存在感的自然表現。
誠然,工作投入又稱敬業度,是預測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甚至離職傾向的有效指標。除了自信,蕭教授點出擁有健康的體魄,同樣值得令人感到滿足,更何況沒有健康又怎能談得上「工作幸福感」呢﹖事實上,一個時刻處在健康和自信狀態的打工仔,可以說已離工作效能應該不遠了。
正面永遠抗逆成功
擁有自信、樂觀的心態、保持積極、盼望等心理狀態,可以肯定對工作績效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蕭教授表示,融洽的人際關係可以給辦公室製造正能量,但基於雙向?互動的原則,僱主在投放資源關注員工的同時,員工自己亦要學會「自救」能力。
甚麼是正面思維﹖凡事都從好處著想只是表面的解釋。畢竟,生活難免會發生許多令人沮喪的事情,但如何處理還看各人的心態。蕭教授直言,面對變幻不定的職場環境,每個人都要按著各自的身份,因應環境和本身的條件,去擔當應該肩負的責任。最要緊的是,不要整天抱怨自己有多困苦,反而可嘗試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溝通才是最要緊的
哪怕是再大的跨國企業,抑或是小本經營的一人公司,有效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促進工作效率。憑著近十五年的研究心得,蕭教授發現組織氣候(Organization
Climate)是決定整體職場文化的關鍵,她解說:「溝通的重點在於坦白地表達意見,不管是透過電郵,或是面對面,只要運用得宜,都是好的。」不然,如果採用隱瞞,逃避的溝通模式,長此下去,只會把危機不斷累積,終在一天會觸發「爆煲」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