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例如:高考互联网影评李宇春情感口述实录越狱老照片教育杂谈亲子家教6s教育 |
欧阳龙
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会当父母,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想要好好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与修正。
我来自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所以对小孩的教养态度,一开始也是承袭自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传统方式。因此,我常常会不自觉的,用颐指气使的语气,手扠着腰对孩子说:「你还不赶快去刷牙?」「都几点了,还不赶快上床睡觉?」「你动作怎么会这么慢?快!快!快!」「你怎么还没洗澡?」诸如此类的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
可是,一天到晚大声命令孩子,他们就会乖乖听从吗?当然不!孩子还是嘻嘻哈哈的跑给你追,这种剧情,我家几乎天天上演。
孩子总是模仿父母
刚开始,我并不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对,因为,我的父母也是这样跟我说话的呀,为什么我就不能这样跟我的孩子讲话?
后来,我听太太说,有一次她带二女儿娜娜到诚品书店挑书,经过一对看书的情侣身边,娜娜忽然手扠着腰,指着那个小姐问:「你几岁啦?」被这么一问,那个小姐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娜娜自己几岁。没想到娜娜指着小姐的男友,又问:「那他几岁呀?」
太太笑着说,因为自己平常看见人家带着小孩,会主动寒暄,而寒暄的开场白就是:「孩子几岁了?」结果,女儿有样学样。
这件事让我有所警觉,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会模仿、学习呀!这也让我开始思索,平常对待孩子的方式及态度,是不是需要修正、调整?
虽然,我们常常会教孩子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说话,是不是用了太多的「不够礼貌」、「不够客气」以及「不够尊重」的语气呢?例如,对孩子说「去,帮我拿遥控器。」「快点给我起床!」「再不吃饭,就给我试试看!」……这类语言,不仅是完全不懂礼貌、不够尊重,甚至还是一种恐吓、威胁。想想,孩子在这样环境下长大,怎么会懂得什么叫做有礼貌?又怎么会知道要尊重别人呢?
说来奇怪,我们常常对越是陌生的人出奇的客气、有礼;然而,对自己亲爱的家人,却总会欠缺一分尊重、一分客气、一分礼貌;更奇怪的是,会打从心底觉得家人承受这样的对待是天经地义的事。
爸妈是孩子的镜子
「对自己人干么那么虚伪?」后来,我才发觉这可能是症结所在,因为认定对人礼貌、客气是一种虚伪的行为,所以,才会在家人面前「挣脱虚伪」。至于,为什么会觉得那是虚伪?我想,可能是因为不是出自真心、心甘情愿吧!
如果孩子见到了长辈,不会请安问好,我们就会责备:「不可以这么没礼貌。见到叔叔、阿姨要懂得问好。」所以,在逼不得已的情势之下,孩子不得不表现出礼貌,而这样的礼貌,完全是应爸妈要求,不是出自他们的真心,也不是孩子心甘情愿与人互动的结果。
当我们在「说」教育时,每一个人都是教养达人,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做」、在实践上,却往往达不到标准。就算勉强做到了,到底是不是发自我们的真心呢?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呢?
听太太说那件事后,让我受益匪浅。原来,「教孩子」居然可以很简单;当我希望孩子懂礼貌,那么我就必须发自内心的做给她看,见到人先打招呼问候,在潜移默化之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习惯向人问好。
「父母就是孩子活生生的一面镜子。」有了这层体认,我对待家里的三个小公主,更加谨言慎行;对于任何事,也会尽量心平气和,用鼓励代替责骂,而不做情绪式的发泄、表达。或许,我下次可以试试:
「妮妮,请你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可以吗?」
「娜娜,你真棒,会自动自发的去洗澡。」
「娣娣,谢谢你帮爸爸拿遥控器。」
毕竟说得再多,倒不如身体力行,让孩子感受到完全的尊重。因为发自内心,真心诚意的去「示范」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所有层出不穷的僵硬气氛,也不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本文转载自国语日报2008/02/14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