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代,美国大学便开始设有学习技巧课程(study skill course),当时受到行为学派的影响,乃偏重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行为,他们认为改变某些学习环境或采取某些行为,便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这种看法忽略了人类的内在思考过程可能是居于其间的媒介。
1960年代,认知心理学复苏,学习者被视为扮演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角色,能使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处理学习内容,以增进讯息的保留和回忆。当时,学习策略强调各种“记忆术”(mnemonics)对配对连结学习和序列学习内容的效果。稍后,便受到信息处理理论的影响,学习策略的概念随之扩大,包括学习者在处理学习内容时所涉及的内在认知历程,而不再局限于外在的机械行为。
学习策略的定义因学习的理论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行为学派重视刺激与反应,通过增强练习而强化其联结,故学习策略界定为学习者行为改变的方法。
但是认知学派则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接受,保存及组织学习情境中的讯息,因此将学习策略界定学习者利用方法及步骤来获得讯息或使用知识的认知历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增进学习和记忆效果,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善循教授根据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教育体制,综合、分析了“认知学派”与“人本论”的各种观点,提出:学习策略是指个人用来帮助自己对讯息的获取、储存,及运用的一些过程或步骤,强调运用特殊的实际方法,并将情意的因素包括在内。学习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六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部分,即6S:1、树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的策略;2、实现快乐学习的策略;3、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策略;4、激发内在潜能的策略;5、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策略6、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刘善循教授强调6S学习策略是六大学习策略的协调运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