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系中,家长对孩子的角色,主要是“教育”。最近十多年,陆续又加入了一些新的价值定位:爱、赏识……这些词汇挺好的,最起码又向“人性”迈近了一步。
但无一例外,这些词在家长那里——包括在很多“青少年教育专家”那里——这些,它们的后面都离不开“教育”这个最基本的观念: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吃苦教育……
请做几个深呼吸,静下来,放松下来,我们一起仔细感觉一下“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吧:“教育”的左边,是家长,右边是孩子。
家长
爱、教育
孩 子
感觉到了吗?感觉到家长是如何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强加给孩子的了吗?感觉到孩子成长的空间是如何被“爱”和“教育”压抑了吗?
在咨询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自从长大后(什么时候?),孩子就不听话了,不爱学习了,不再和我沟通了……但几乎无一例外,经过仔细的分析、回顾、感觉,家长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我的责任啊!
人们常说孩子就象一棵树,能否成材,全看是不是经过了“教育”的仔细修剪。
是的,孩子真的就象一棵树。不过,经过修剪的树,只能成为盆景、园艺来愉悦家长,愉悦别人。真正成材的大树不在公园里,不在你家的后院——在森林里!
每一棵树,都有成材的内在动力,这就是生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内在需要,都有自我认同、被人尊重的需要,这是孩子内心深处成长的能量与动力之源。
要让孩子真正“成材”,请家长收起你的剪刀吧。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剪刀啊:以自己的焦虑为刃、以自己的虚荣为把、以自己对孩子的“依恋”为支点、以“爱”的名义向孩子动手!
在家长的观念层面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爱”的确是真实不虚的!但是,在心理层面,这爱带给孩子的,却往往是伤害啊!
孩子是一棵树,这树需要成长的空间,需要阳光、空气、养分和水。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吧,耐心等待他的成材吧——
你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接纳,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
你对孩子价值观的尊重,就是孩子成长的空气;
你以平等的心态(注意,是心态,而不是姿态!)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苦恼,平和的提出你的建议(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你的价值体系),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爱,是水。灌的太多会把树淹死,太少会渴死。那就用你的爱去滋润孩子脚下的土壤吧,相信孩子的成长能量能够把根须伸进去,能够吸取到这爱的滋润。
以下观念希望能引起您的深思:
- 孩子有自身成长的需求,成长中出现的所谓“问题”是阶段性、过渡性的,我们不能因为发生了某个问题就给孩子贴上诸如“不爱学习”、“笨”、“不孝顺”、“坏孩子”这样标签。心理学认为“标签”的作用是很惊人的,往往贴上什么标签,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加值判断标准来判断孩子或者强加给孩子。这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额外的压力,甚至给孩子带来创伤体验。
- 孩子的能力发展是均衡的,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往往意味着另外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家长没必要为此焦虑。
- 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怎么样,我都会接纳。
- “教育”是一门专业技术,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我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自由成长的空间,减轻孩子的成长焦虑,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用平和的态度和接纳的、平等的心态来引导他/她。
- 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我的空间和孩子的空间之间应该有边界,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成材,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我不应该把自己的社会焦虑、情绪和压力投射在孩子身上。
- 如果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抵触或者矛盾的情况,我不应该强迫孩子去接受我的“改造”,因为我知道,对孩子强迫是没有用的,只会伤害孩子,伤害自己。我会用符合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
- 在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应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James
加载中,请稍候......